诗魔白居易为何用诗逼死痴情才女?( 三 )


自守空楼敛恨眉 , 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 , 讶道泉台不相随 。
关盼盼的诗中有自白 , 有幽怨 , 更有愤怒 。诗中所言的“形同春后牡丹枝” , 是承袭当年欢宴时白居易夸赞她“醉娇胜不得 , 风袅牡丹花”之句而来 , 那时花开正艳 , 如今却如同春残花将谢;“舍人不会人深意”是痛惜白居易不能了解她真正的心态 , 在她花开时捧赞她 , 当她即将凋落时 , 竟还雪上加霜 。事到如今 , 她本早已了无生趣 , 既然有人逼她一死全节 , 她也别无选择了 。
张仲素离开燕子楼以后 , 关盼盼就开始绝食 , 随身的老仆含泪苦苦相劝 , 徐州一带知情的文人也纷纷以诗劝解 , 终不能挽回关盼盼已定的决心 。十天之后 , 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 , 终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 。弥留之际 , 她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 , 提笔写下:
儿童不识冲天物 , 漫把青泥汗雪毫 。
这句话是针对白居易而言的 。凄苦独居了十年的关盼盼 , 对于生死其实已经看得很淡 , 以死全节对她来说 , 其实并不是一件伤心之事;但她恨只恨自己的一片痴心 , 却不被白居易理解 , 以为自己不愿为张愔付出生命 , 反而拿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绝路 。在关盼盼眼中 , 鼎鼎大名的白居易这时已成了一个幼稚的儿童 , 哪里能识得她冰清玉洁的贞情呢!
网络配图
关盼盼的死讯传到白居易耳中 , 他先是震惊 , 明白了关盼盼确实是一位痴情重义的贞烈女子;同时 , 白居易对关盼盼死前留下的那句愤恨的诗句觉得非常遗憾 。他对关盼盼原本是一片同情之心 , 劝她以死殉情并不是他有心要伤害关盼盼 , 只因为按当时人们的道德标准来看 , 能以死殉夫 , 实是女人的一种崇高无上的美德 。白居易认为 , 既然关盼盼能为张愔独守空房 , 为什么不再往前一步 , 从而留下贞节烈妇的好名声 , 成为千古美谈?
在诗人的心目中 , 坚信节操和美名比生命更重要 , 他以为劝关盼盼殉情 , 并不是逼她走上绝路 , 而是为她指明一条阳光大道 。然而 , 关盼盼到临死之前都不能明白他为了成全其美德的意欲所指 , 反而以为白居易是奚落自己不肯以身殉情 , 爱得不如看起来那么多以致最终带着悲愤和遗憾离开了人世;继而 , 他想到了关盼盼的死与自己写的诗有着直接的关系 , 心情由敬佩转成了深深的内疚 。
他托多方相助 , 使关盼盼的遗体安葬到张愔的墓侧 , 算是他对关盼盼的一点补偿 , 也借以解脱一些自己的愧疚之情 。但这一点关照 , 对于含悲而死的关盼盼来说 , 又有何意义呢?仍是徒增虚名罢了 。
白居易66岁以后 , 官职是太子少傅 , 分管东都洛阳之事 。这时的他 , 年已垂暮 , 雄心大减 , 不再积极参与政事 , 而隐居在洛阳香山 。
自知来日不多 , 因而忍痛割爱 , 把心爱的骏马送给他人 , 并让能歌善舞的侍姬樊素与小蛮离开自己 , 各奔前程 , 以免自己百年之后 , 两位妙龄佳人重演关盼盼的悲剧 。从他的这一行动可以看出 , 白居易已经为逼死关盼盼而深深内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