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李仁壮:城市筋骨的制造者( 二 )


但是光靠培训,远远不能补足自己的专业短板。厂里的师傅手头也有几本教材,大家你借我的,我借他的,轮流地看。一次,李仁壮从别人手里借来一本《轧钢600问》,这几乎是所有轧钢工人必读的一本书,他如获至宝,想一口气读下来,又想着能经常拿出来看就好了,于是到处打听,哪里能油印一本。光是印一本书不值当,没有人愿意应承下来,他不得已加钱才印出了一本。这本油印的《轧钢600问》,装订得歪歪斜斜,字迹也不太清楚,但李仁壮始终当成宝贝,一遍一遍地翻看,随着时光流逝,纸张都已泛黄,他还舍不得扔。
电脑、网络普及之后,他学习的阵地就转移到了线上。电脑还是个新鲜事物时,别人都热衷于看视频、打游戏,但李仁壮最熟悉的功能是百度,平日里搞不懂的知识、不明白的问题,就翻书、上网查资料,一定要刨根问底弄个清楚。时间长了,用来演算的稿纸堆了一米多高。
“想学的话,总是能挤出时间来的。而且,一本书摆在那里,只要还没看完,没吃透,就是下了夜班,也得看俩小时再睡,不然总觉得心里有事,不踏实。”李仁壮说。
2012年,李仁壮跟班上几个工友一起报名援疆,到新疆工作。工地离县城有20多公里,周边娱乐场所、购物场所一概没有,只有一片盐碱戈壁滩,生活也如同这戈壁滩,尽是一片单调的白。下班之后,从忙碌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心里总是没来由地空虚,思乡的情绪悄悄地滋长。田彪是同李仁壮一起援疆的工友,据他说有些人为了打发单调乏味的生活,经常聚到一块打牌、喝酒,“但李仁壮从来不参与,自己待在宿舍里学习,我们都佩服他的自制力。”
在新疆的三年,下了白班和上晚班前,李仁壮都要抽出两个小时来看书、刷题。特别是下了晚班,洗漱完毕,一时半会儿睡不着,又是夜深人静、无人打扰的时候,他还能学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那段时间,莱钢正好开展网上练兵活动,通过答题进行排位,李仁壮总是高居榜首的那个。也许是他劲头太足,连带着同一个车间的工友也纷纷开始网上练兵,分数也都提了上来,甩下其他人一大截。“他爱学习是出了名的。”田彪说。在新疆时,每年有一次探亲假,别人怎么也得带回点新疆特产,李仁壮却揣本书就回来了。
靠着业余的学习时间,李仁壮先后拿下了钳工、电工、电气焊等多个资格证书,有了“大工匠”的知识积累。
绝活:“一眼准”与“一支稳”
对李仁壮来说,干轧钢,虽然辛苦,但却是个有意思的工作。“很有学头,有挑战性。”每个操作环节,琢磨深了,研究透了,就能掌握别人没有的绝技。在成千上万次的摔打下,李仁壮练就了两个绝活,一个是辊缝调整“一眼准”,一个是线差调整“一支稳”。
“一眼准”是高级技师技能鉴定考试的一个考核项目,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准确目测辊缝之间的距离,误差要控制在0.1毫米之内,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扣分。为了练眼力,李仁壮特意从设备组借来一把塞尺,塞尺精度高,方便即测即量。那段时间,李仁壮只要看到辊缝都要目测一下,估摸好了,就用塞尺检验一番。
回家之后,没有观测环境,他就用扳手当道具,调整间隙大小。练着练着,他都有些走火入魔了,看到家里的门缝、地板缝,都要目测一下,估计估计有几毫米。来回次数多了,脑海中也会形成“一把尺”,在半米开外的地方,一毫米是怎样一种概念,也都在一次次练习中渐渐摸透了。在实际工作时,屡试不爽。采访中,走到了二轧车间的轧机旁边,李仁壮用手电筒一照,立马瞅出了辊缝大小,“大概是1.2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