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宽涛|虎虎生威 延绵不绝的江苏“虎文化”( 二 )


虎丘和老虎头 , 地名库中的那些“虎”
古往今来 , 江苏人对老虎并不陌生 。 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威风凛凛 , 凶猛霸气 , 历来受到人们的崇拜和敬畏 。 作为厚重历史标志和地域文化印记的江苏地名中 , 也常能看到“虎”的身影 。
“江苏13个设区市中 , 南京的‘老虎地名’是最多的 , 有将近50个 。 ”郑宽涛为采访人员一一梳理了南京地名中的“老虎” 。 在宋濂遇到老虎的紫金山 , 山东麓突出的第三峰处有一深约两米的山洞 , 相传是老虎居住的“虎穴” , 人们称为“老虎洞” 。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期间 , 中国守军在此顽强抵抗日军侵略 , 打了一场可歌可泣的老虎洞战斗 。
【郑宽涛|虎虎生威 延绵不绝的江苏“虎文化”】在南京城南1865创意产业园附近 , 有一条“养虎巷” 。 有道是“养虎为患” , 古代南京人为何要在这里养老虎呢?“这里其实是明代初年皇家驯养老虎的地方 。 所养的老虎 , 用来给皇帝赏玩 , 同时也用于仪仗出行 , 提高皇权威望 。 ”郑宽涛解释说 。
南京老门东附近 , 一处名为“老虎头”的街巷颇为知名 。 民间传说周处除三害后 , 将虎头抛掷于此 。 郑宽涛解释 , 所谓的“老虎头” , 本是“娄湖头” , 因为三国时东吴重臣张昭(被封为娄侯)居住于此而得名 。 张昭府邸前有一口“娄湖” 。 后来 , 湖水枯竭 , 湖中乱石露出水面 , 好似一只只虎头 , 后人将这里讹称为“老虎头” , 流传至今 。
南京进香河的老虎桥 , 曾有在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老虎桥监狱”;江宁淳化的“虎洞明曦”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 。 此外 , 南京还有虎踞路、虎踞关、虎贲仓、龙虎巷、老虎山等一系列和“虎”有关的地名 。
苏州的“虎丘”是江苏“虎地名”中最为知名的一个 。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学者陈其弟介绍 , 虎丘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 , 它的得名 , 可从《史记》中找到答案 。 《吴地记》引《史记》云:“阖闾冢在吴县阊门外 。 以十万人治冢 , 取土临湖 。 葬经三日 , 白虎踞其上 , 故名虎丘山 。 ”可见“虎丘”之名 , 源于一只神奇的白虎 。
在镇江 , 老城南门外的古桥“虎踞桥”是大运河上的重要遗产点 ,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招隐山的山腰处有一处“虎跑泉” , 相传是东晋法安禅师在山中说法时 , 有老虎以爪刨地出水而形成 。
在扬州 , 蜀冈的一座长条形山丘形似老虎 , 被称为“老虎山”;徐州有数座小山名为“虎山” , 另外还有虎山腰、老虎井、狼虎洞、斗虎店、虎王集等地名;盐城东台和大丰各有一处“虎墩”;常州有龙虎塘、虎臣村、卧虎村等地名 。
江阴有虎跑泉、老虎湾、虎宕里等地名 。 无锡文史作家王辉说 , 无锡许舍山上有一处名为“楝城”地名 , 虽不包含一个“虎”字 , 却记录一段和虎有关的往事:北宋年间 , 无锡尤氏始祖、学者尤叔保从福建来到许舍定居 , 发现当地老虎出没横行 , 为了保护村民 , 他带着人们沿山播种楝树籽 , 等到楝树长大后 , 四周围合 , 形成一座防守严密的“城池” , 老虎再不敢进来了 , 此地遂被称为“楝城” 。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清代的《锡金识小录》中 。
《水浒传》里的“老虎”真不少
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虎头蛇尾、狐假虎威……有人做过统计 , 和“虎”有关的成语有近百个 , 其中多个诞生于江苏 。
“断蛟刺虎”来源于“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 语出《世说新语·自新》(收入《江苏文库·精华编》) , 比喻武艺高强 , 行为侠义;“龙行虎步”形容帝王或者将军仪容非同一般 , 气宇轩昂 , 雄姿英发 , 语出《宋书·本纪·武帝上》:“(刘裕)龙行虎步 , 视瞻不凡 , 恐不为人下 , 宜蚤为其所” , 描述的是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祖籍徐州 , 生于镇江);“虎踞龙盘”是形容南京地势险要雄壮的成语 , 出自西晋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 , 因睹秣陵山阜 , 叹曰:‘钟山龙盘 , 石头虎踞 , 此帝王之宅 。 ’”相传诸葛亮来到孙权的统治中心秣陵(南京) , 眺望群山 , 发出感叹:“钟山像龙一样蜿蜒盘踞 , 石头山(清凉山)像猛虎一样蹲踞在长江之滨 , 真是帝王建都立业的好地方啊!”一句感叹 , 让“虎踞龙盘”成为南京值得自豪的城市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