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限娱令:戏子竟不许扮历代帝王后妃

永乐九年(1411年)七月初一 , 英明神武的明成祖朱棣不知哪根神经受了刺激 , 颁布了一项基本国策:“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 , 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 , 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 , 但有亵读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 , 非律所该载者 , 敢有收藏、传诵、印卖 , 一时拿送法司究治 。”但凡查出违规者 , 杀他全家 。
网络配图
在电视、互联网、报纸、手机等先进玩意儿未发明的时代 , 老百姓最普遍的娱乐方式就是听戏 。朱棣颁布此限娱令 , 摆明了就是要对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进行摧残 。其实也不必奇怪 , 早在朱元璋开创大明帝国之初 , 《大明律》中就有类似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 , 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 , 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 , 容令装扮者同罪 。”
【朱元璋的限娱令:戏子竟不许扮历代帝王后妃】朱元璋是个除了皇权对其他都无所谓的人 , 但却对一出戏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 , 这出戏叫《琵琶记》 。其实这出戏历史悠久 , 自宋代开始便在民间广为传唱 , 但遗憾的是 , 一直以来都为官府所不容 , 因为主人公蔡二郎就是个陈世美 。毫无疑问 , 这出戏戳了那些为了富贵而背弃良心的文人的伤疤 。
网络配图
明朝刚建立之时 , 《琵琶记》作者高则诚就很合时宜地对该剧进行了改造加工 。蔡二郎摇身一变 , 成为一个屹立于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伟大形象 。父母叫他去考科举 , 他以无法在家照料双亲为由 , “辞试不从”;宰相强迫他入赘相府 , 他“辞婚不从”;被钦点为状元之后 , 他又以父母年迈 , 需回家尽孝为由 , “辞官不从” 。重新“装修”的这出戏遇到朱元璋这个知音 , 遂完成了由奴隶向将军的华丽转身 。
为何朱元璋一手限娱令 , 一手树典型?
抛开完备的《大明律》 , 自洪武十八年(1385年)颁布《大诰》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 , 朱元璋亲自操刀 , 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 , 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 。不仅如此 , 他对老百姓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 , 比如该住在哪儿 , 该用什么器皿 , 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 该戴什么样的首饰 , 更有甚者 , 怎样婚丧嫁娶 , 长辈晚辈该怎么称呼 , 他都给规范好了 。朱元璋对《大诰》的要求是 , 所有臣民 , 至少一家收藏一本 , 没事只管背 , 处理事务时 , 这就是行为指南 。
网络配图
从朱元璋近乎变态的规范中 , 我们不难理解 , 限娱令和树典型其实都只是他诸多规范中的一个方面 , 其实质还是树立封建道德标杆 。对老百姓而言 , 限娱令也好 , 树典型也罢 , 都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 , 目的在于建立道德统治 。朱元璋依靠强权 , 让老百姓奉《大诰》为圣经 , 但遗憾的是 , 他死后没多久 , 《大诰》就被他的臣民“飘散在风中” 。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娱乐 , 整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道德规范 , 并非是简单的行政手段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的 。古今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