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花木兰?( 二 )


木兰胜利凯旋之时,约35岁或37岁,朝廷封其为尚书郎,亦并不出格 。北魏汉化前期,奴隶凭战功可以获得自由民的身份,自由民的军功累积到“策勋十二转”的地步,亦可以做官 。且尚书郎的官职虽然靠近中枢,但级别并不大,位居尚书台下属各曹,比起郎中、侍郎等中高层官员,还差老大一截呢 。
史无确载,但史家学者多有认可
花木兰是否真有其人?目前学界说得最多的就是五个字——“史书无确载” 。但唐代诗人白居易、杜牧,南宋学者程大昌,明代学者徐文长,清代史学家姚石甫、宋虞庭等人,都认为花木兰确有其人,只是年代背景不尽相同而已 。这些人既是文学家,又是饱学经史的大学者,自不会凭空乱说 。
成书于清代的《商丘县志》也值得参考,其载曰:“……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 。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 。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 。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 。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 。”该县志史料依据源自元代碑文《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 。
前半段或是可信的 。因为北魏前期实行“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的民族政策,貌似提高了汉人士族官僚的地位,其实不然,鲜卑贵族及其分支勋贵依然唯血统论,史官述史基本也遵循这个原则 。我的推论是,花木兰有可能是鲜卑奴隶移民至商丘,凭战功跻身贵族行列,《魏书》和《北史》原本应该有她的传记,但“以事闻于朝”,她的女儿身暴露了,犯下欺君之罪,虽赦免,青史留名的机会随即被褫夺 。后半段说木兰被拓跋焘强纳为妃、不从自尽云云,绝无可能 。
网络配图
拓跋焘其人,首先是个军事家,然后才是政治家 。军事家的谋略,不仅在于如何打胜仗,还在于爱惜士卒和拢固军心 。比如他对在战争中“尽忠竭节”、“蹈锋履难”的将士,升官晋爵,人口牲畜、金银古玩缯帛等,赏赐很重,毫不吝啬 。木兰代父从军之事已然朝野皆知,作为一代开化君主,且能尊崇孔子、提倡儒学的拓跋焘,娶其为妃或可谓之奖赏的一种,但还不至于欺男霸女 。当然,若真有其事,史官亦会“为尊者讳”,不予记载 。
综上所述,请相信,一代巾帼花木兰的确史有其人,她的传奇不属于哪个统治阶级,而属于广大的老百姓,其孝、其忠、其勇,都是我们民族大家庭共有的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