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清廷户部为何拒绝改革:变革好处全归官绅( 二 )


在各级官员们扯着改革的大旗使劲儿为自己包装造势的同时,大清国的官场主流并没有任何改变 。“光荣”的送礼传统不仅在改革中被保持下来,而且得到了发扬光大:夏天的“冰敬”、冬天的“炭敬”,送给领导夫人的“妆敬”、送给领导孩子的“文敬”,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与时俱进,从土货升级到西洋的奢侈品,从银子升级到美元英镑 。
这其中,最有创造性的人,当属盛宣怀 。1908年,这位在官商两道都极有能量的大腕儿,积极谋划在辖下的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然后留出一定的股份,作为“内府公股”,送给皇室 。给皇家送干股,这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旧观念下,十之八九要被斥为居心叵测 。而如今是“改(革)开(放)搞(活)”的新时代,就看谁的思想更为解放、步子更为大胆,所以臣子自然要体谅当权者的苦衷而主动投怀送抱 。大清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远远比政治体制改革历史悠久、成效显著,其中相当闪光的就是股份制改造,国有与私有的政策不断左右摇摆,而每一次摇摆,都是股份的整合与重组 。权力资本在其中“挟官以凌商,挟商以蒙官”,充分利用官、商两道的信息不对称,两头忽悠,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1886年,盛宣怀刚刚接管轮船招商局时,户部在拒绝李鸿章提出的为轮船招商局的漕运加价的请求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的好处,上不在国下不在商,而全在这些中饱私囊的官绅身上 。
在庞大的官僚体制过滤下,大清国的改革被不断地异化变形,“清理财政而漏危愈大,编练新军而哗兵愈众,改轻刑律而断狱愈多,事事有尽更其故之思,人人有不如其初之慨”,人们甚至开始怀念起改革之前的“旧社会”来 。至于那演技已经炉火纯青的干部队伍,虽然被贵州苗人尊称为“皇帝”,但苗人私下里却将其称为“蒙”,无独有偶,粤西的瑶人则称官府为“瞎” 。一“蒙”一“瞎”,似乎倒也形容得一针见血 。


【1886年清廷户部为何拒绝改革:变革好处全归官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