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乾隆作诗四万首比不上曹操三句?( 二 )


汉代的刘邦 , 亭长出身 , 也是个粗人 , 衣锦还乡到了下邳 , 诗兴大发 , 吼出过一首《大风歌》 , 留传至今 。如果他以后还写过一首《小风歌》 , 或者《微风歌》 , 也许无妨将诗人这顶桂冠 , 加在他的头上 。就这一首 , 就这两句 , 大有可能是叔孙通之流 , 现编现绉 , 当场口授 , 他记性大概还好 , 现趸现卖 , 于是 , 刘邦就文治武功 , 两全其美了 。
刘邦为中国写诗最少的帝王 , 而中国写诗最多的帝王当数清代的乾隆弘历 。他一生写了四万首诗 , 差不多接近《全唐诗》的总和 , 但很遗憾 , 没有一句留传开来 , 如今几乎不被文学史提及 , 没人在意他还曾是一个高产的诗帝 。
记得他有一首刻薄钱谦益的诗:“平生谈节义 , 两姓事君王 , 进退都无据 , 文章那有光 。真堪覆酒瓮 , 屡见咏香囊 , 末路逃禅去 , 原是孟八郎 。”乾隆笑话钱谦益的诗 , 没有什么价值 , 只配用来盖酒坛子 。其实 , 他的四万首诗 , 十数卷御制诗集 , 也只堪覆酱覆醅之用 。此人的诗 , 除以此人的年龄 , 40000÷80 , 平均每年要写500首 , 平均每天要写1至2首 , 即使他是专业作家 , 打死也办不到的 。何况他整整当了60年皇帝和3年太上皇 。[$HR getPages$]
在中国帝王级的人物中间 , 真正称得上诗人的 , 曹操得算一个 。虽然曹操不是帝王 , 但胜似帝王 。如果有帝王文学排行榜的话 , 曹操名列前茅 , 例属三甲 , 是毫无疑问的 , 甚至有可能拔得头筹 。曹孟德的诗 , 可以用十二字来评价:有气概 , 有声势 , 有深度 , 有文采 。因此 , 千古传唱 , 弦诵不绝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中国人的记忆里 , 至少他的这三句 , 忘不了 。第一句 , “何以解忧 , 唯有杜康” , 直到今天 , 还挂在酒鬼的口边 。第二句 , “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 , 几乎是所有上了点年纪的中国人 , 用以自勉的座右铭 。第三句 , “神龟虽寿 , 犹有竟时” , 普及程度不如前两句 , 但思想深度要胜过前两句 。这就是说 ,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 , 要懂得 , 要珍惜上帝所给予的有限生命周期 , 该发光时发光 , 该发热时发热 , 过了发光发热的年纪 , 阁下 , 你就该“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了 。首先 , 消消停停 , 不要瞎折腾;其次 , 安安生生 , 不要总出镜;再则 , 切不可颠三倒四、神经错乱 , 令人不敢恭维 。中国有无数诗人 , 能够在千年以后 , 被人不假思索 , 即可脱口而出这几句金玉良言者 , 有几何?
写“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五代李煜 , 写“中原心耿耿 , 南泪思悠悠”的北宋赵佶 , 在帝王级诗人中 , 算得上一流或亚一流水准 , 但他们以写诗的浪漫去治理国家 , 以写诗的激情去抵抗外侮 , 最后无不落一个国破家亡、客死他乡的下场 , 了此一生 。接着 , 等而下之 , 就该是写“妖姬脸似花含露 , 玉树流光照后庭”的南朝陈叔宝 , 写“如何汉天子 , 空上单于台”的隋朝杨广了 。以上这四位亡国之君 , 在好写诗的帝王中 , 还应看作是出类拔萃之流 , 至少他们写出来的是诗 , 而非数来宝、快板书、打油诗、顺口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