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成就了武则天?武则天的权利巅峰

【谁成就了武则天?武则天的权利巅峰】弘道元年(683年) , 高宗病危 , 鉴于太子李显充东宫才三年 , 处理国事经验不足 , 高宗遗诏命自己信赖的宰相裴炎与两位侍郎刘奇贤、郭正一为顾命大臣 , “于东宫平章事” , 以辅佐太子登基 , 并在遗诏中留了“军国大事有不决者 , 兼取天后进止”的话 , 即特别授权武则天以太后身份兼决大事 。
但并不是全权委托武则天临朝管理国事 , 而是在有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 , 同时皇帝与大臣们又“不决”时 , 才能兼取她的决定 。
然而 , 裴炎却在高宗死后第三天、太子在灵柩前即位后的第二天上奏说 , 嗣君尚未正式册封为皇帝 , 也未听政 , 不宜“发令宣敕” , 建议“宣太后令于门下施行”—即一切政令都要以太后武则天令的形式发布 。
裴炎这个史无前例的建言对武则天来说太及时了 。武则天从当上皇后以来逐渐掌握朝政参决权 , 至今已二十多年 , 她掌控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 而今那懦弱病衰的夫皇去了 , 虽然遗诏中给了她一些决定国事的权力 , 但却明定非“军国大事有不决者”不能过问 , 这使她原来曾享有过的权力遭到很大的限制 。从此以后 , 虽然她贵为皇太后 , 但皇帝已经成年 , 显然不会让她过多地干预政事 , 这就不能不让具有极强权力欲的她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
现在 , 借着裴炎的这个建言 , 她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国事的处分权 , 以后 , 太子正式受册嗣位并尊她为皇太后 , 她却霸着权力不松手 , 毫无还政的意思 , 以致从此“政事咸决焉” 。


可以想见 , 当时除了顾命宰相裴炎 , 其他人是不敢提出这种建言的 , 而如果没有裴炎的这个建言 , 武则天也很难找出什么理由取得国事决定权.
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 新皇帝对政事的控制逐渐巩固 , 武则天也只能无可何地淡出政治舞台去过她那富足高贵、含饴弄孙的太后生活了 , 唐代历史自然会是另一番摸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