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的来历( 二 )


庙会文化是我国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兼具宗教性和世俗性,充分反映了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状况 。它代代延续、传承、发展,经久不衰,屡禁不止 。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实施,庙会如雨后春笋般在城乡兴起,颇具规模,值得研究 。
祭祀神仙的庙会有很多种 。根据已调查的信息:
一个是祖先崇拜的对象 。如黄三、伏羲和女娲 。
二是道教神灵崇拜 。玉帝、太后、太上老君、真武大帝、天、地、水、火神、文昌、魁星等 。
第三是对佛教神灵的崇拜 。如来(释迦牟尼)、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等 。
第四是英雄崇拜 。孙武空(孙悟空),关云长等 。
第五是七子庙会 。送子娘娘,厉山母亲,尧山圣母,石婆等 。
第六,祈求平安富贵 。黄成、妈祖、孙思邈、药王、财神等 。
庙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 。最本质的是祈求生命和健康 。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崇孝扬善,消灾避祸 。”农耕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小生产者文化,是落后弱小的经济文化 。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普通人把希望寄托在对自然神、图腾、祖先的崇拜上 。在“天人合一”和“万物有灵”思想的支配下,神灵崇拜和仪式构成了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 。在生命健康、崇孝扬善、消灾避邪等观念的支配下,先民们善待一切,呵护一切 。例如,中秋节是道教提倡仁慈和佛教提倡孝道的日子 。腊八节是人们用腊八粥供奉祖先、神灵、动植物的日子 。中华民族是一个宽厚友爱的民族,这一点在庙会和节日的文化活动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
庙会和节日是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两大文化载体和文化空间 。庙会的发展经历了从祭祀祖先到祭祀神灵,从娱神到娱人的演变 。庙会活动越来越受到政府的认可和高度重视,而作为庙会文化活动的主体,群众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这是庙会的发展趋势 。在全国,尤其是陕西,申请非物质保护的庙会越来越多 。这也让人们对庙会有了更大的热情和兴趣 。
了解庙会的起源和发展,挖掘其文化内涵,研究其发展趋势,使庙会文化更加凸显其当代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