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生平是怎么样的周邦彦的作品

词人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末年人 。据记载,周邦彦是钱塘人,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杭州 。


周邦彦雕像
周邦彦少年的时候,为人比较个性散漫,不过非常好学,喜欢读书,这也为他之后的文学创作埋下了伏笔 。宋神宗的时候,他成为太学的生员,太学也就是后来明清时期的国子监,是古时候最高的学府 。后来神宗进行王安石变法,效果拔群,当时周邦彦写一篇《汴都赋》献给皇帝 。这篇文章洋洋洒洒七千字,模仿的是汉朝时期著名的《二都赋》,内容是在赞许变法 。据说文中有些古字,连朝中大臣也不认识读不准确 。
此文一出,周邦彦开始名动天下,他也被朝廷提拔为太学正,差不多就是太学的老师 。不久他就开始各地宦游,任庐州教授、溧水县的知府等 。后来,周邦彦被皇帝召回,并再次让他朗诵《汴都赋》,此后留在京城任官,也有做过各地知府,比如顺昌府(今安徽阜阳)、明州(今浙江宁波) 。
等到徽宗继位,他建立了大晟府,也就是朝廷最高音乐机关,周邦彦成为其中一员 。不过后来他又被调任到外地任知府 。晚年,他因为和蔡京的一位同党交往过密,而因此名声受到了牵连而成为污点 。而那时候,北宋已经到了衰亡的边缘,内有外患不断 。在周邦彦去世的前一年,方腊起义了,而在他死后不过六年,北宋也亡了 。
解连环周邦彦原文译文
《解连环·怨怀无托》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作品,是寻访自己的情人以及旧居时抒写怨情之词 。这首词可跟一般的相思别情的词不同 。相思离情还有可托情怀之人,而他却是“怨怀无托” 。词中抒发的便是由于“怨怀无托”而生发出来的种种曲折、矛盾的失恋情结 。


《解连环·怨怀无托》
整首词的上片由今天写到昔日,再由昔日写到今天,写了昔日聚会的燕子楼不见伊人的怅惘 。而词的下片由对方到自己,再写自己写到对方,主要表达了对伊人的怀念和矢志不移的忠贞 。纵观全篇,作者以曲折细腻的笔触,婉转反复地抒写了词人对于昔日情人以及无限缱绻的相思之情 。
【周邦彦生平是怎么样的周邦彦的作品】全词直抒情怀,一波三折,委曲回宕,情思悲切,悱恻缠绵 。上片的三句话“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将作者心中郁结已久的幽怨和盘托出,也说明了作者心中的痛苦已经到了难以抑制、无可忍受的程度 。其原因就是往日情人不仅绝情而且断信,毫不留恋地弃他而去 。下片中的“汀洲渐生杜若 。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 。”与上片歇拍诅咒詈骂之语加以比照,几乎判若出自两人之口 。春天来临,汀洲之上杜若渐萌,于是作者心中又打点起,为负心而去的情人料理一切的准备 。其中的“杜若”指的是香草,是当时古代用来象征情人之间的寄赠之物 。而后一句“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是作者因为人去日远,所以更加盼望心里的那个人寄来只言片语的消息以慰望眼,可惜这一切又化为空望 。
周邦彦的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写于周邦彦处在荆州时期,他在此担任教授一职 。本篇表达出词人羁旅生活的伤感之情 。


封俊虎草书周邦彦《虞美人》
上片主要对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情感,开头两句就描写了春雨朦胧时的景象,用“廉纤”二词写出了春雨连绵不断,到了傍晚依旧下个不停,把自己的伤别和离愁之感寄托在春雨这个意象当中 。此时已到黄昏,飞雨依旧在连绵不断的下,这也为下片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
下片主要写的是伤别之事 。词人在楼人跟友人们痛饮,这只是离别的前夕,友人们都在为他饮酒饯别 。“浮香絮”写出了词人在饮酒的时候,看到池塘上飘落着花絮,象征着自己就跟这些花絮一般,漂泊天涯 。“细作更阑语”写出了二人将要离别,却又不忍心离别的伤感之情,夜静人深了,只好细语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