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邻的意思简短 智子疑邻的意思 智子疑邻寓意( 二 )


那么一方面富人有资源修好一点的房子,一方面房子又和大家的房子一样,这不就是一个矛盾吗?但是这个矛盾可以解释 。
首先,要认清时代的背景 。富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核心还是一致的,就是拥有较多的物质财富 。这和有较高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地位高的人叫“贵人” 。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贵人可真就是天生的 。平民阶层和贵族阶层有着天然的巨大鸿沟,并且靠后天几乎是没办法突破的 。至少在韩非子写出这篇文章之前,只有少部分进行过变法的国家,例如魏国,才有一些途径,大多数是积累军功,才有这种突破阶层的路径 。
魏国处于四战之地,魏武侯创设“魏武卒”,精心选拔精兵劲卒,然后给予相应的社会待遇,这和韩非子之后秦国商鞅变法的靠敌人脑袋进爵的二十级军功制度,有一定的内在脉络 。

智子疑邻的意思简短 智子疑邻的意思 智子疑邻寓意

文章插图
但是在宋国,目前没有见到什么材料,说明这里执行过这种以军功授爵位的制度,那么故事里面的富人,就只是一个稍有资财的普通平民罢了 。否则作者的表述不应该是如此 。
中国人对这种身份和称呼可是有着严密的制度和天然的敏感的 。就像现在我们看新闻里,一些领导的职务哪个在先、哪个在后都得清清楚楚交代明白一样 。春秋战国时代,只要是有名有姓的贵族,即使讲故事,也得把名字带出来才行 。就在《韩非子》这则故事的前文中,就明明白白的提到了郑国大夫关其思的名字 。
智子疑邻的意思简短 智子疑邻的意思 智子疑邻寓意

文章插图
其次,现实的博弈 。既然这个宋国的富人,其实也是一个平民的身份 。平民的身份和富裕的生活之间并不是绝对的矛盾关系,但是很明显在那个时代是容易出现问题的 。
贵族通过分封制,对于自己领地上的人几乎拥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力,试想一下,如果你作为一个贵族,自己领地里有这么一个子民,还很有钱,你会怎么做?同时恰好这个子民,还没有什么反抗的能力,我相信所有正常的贵族大概率会想些办法,把钱搜刮过来 。
当然搜刮可以通过合法的放高利贷的形式,不信可以参考战国策里的“狡兔三窟”的故事,孟尝君就曾在自己领地上大肆放高利贷 。那么自然也可以采取简单粗暴一些的手法,直接抢夺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就有农家女子被贵族公子直接带回家去的描述,人身尚且如此,财物能够幸免吗?

智子疑邻的意思简短 智子疑邻的意思 智子疑邻寓意

文章插图
“财不外露”也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至理名言 。作为这个富人,他为了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刻意的隐藏自己的财富,也就情有可原、合情合理了 。伙食,和村人相当,最多偶尔多买点狗肉土酒,改善一下生活;穿着,根据身份自然不能穿锦绣衣衫,但麻布衣服可以稍微厚实一点;房子,和大家修的差不多就行,千万不能太过头,朱门绮户自然想都别想;行路,那毫无疑问,平民只能走路,近处无人时最多骑骑牛马,坐车就不要想了 。
当然如果接受了富人为了保命而十分谨慎的不使财物外露的解释,那么就又出现了矛盾,那么夜晚进入的盗贼,又是怎么知道他的财物的所在呢?并且如果大家都不知道他有钱,也不知道他丢了什么,又怎么会称呼他为富人呢?
第三个细节,墙坏 。
故事里的墙塌了,和我们现代人的认知是有所区别的,我们现代社会的城镇化,加上土地的国有化和大规模的人口等因素,使得除了农村居民外,大多数城镇居民是只有房子的概念,而没有院子的概念 。我们印象中的墙,只是指房子的墙,而不是院子的墙 。
而这个故事里的墙,通过上下文的分析,而更应该是院子的墙 。古人的院子是什么样子的,有一段孟子的话大概可以勾画一番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这虽然是孟老夫子对农村家庭的理想,但显然是有现实背景的,一个农家的院子五亩大,这是不是远远超出我们现代人的认知了 。院子里要种桑树以养蚕织帛,还有满地乱跑的鸡狗猪等牲畜 。有这么多值钱的牲畜,加上当时社会治安的薄弱,那么修建一道稳固的院墙就势在必行 。
而且这个倒塌的是院墙的推断,还有一点旁证,就是这家主人并不敏感 。试想如果真是自己住的屋子的墙倒了,四面漏风,并且明显天气也不好,刚下过雨,后面是不是变天,又没有天气预报 。还不赶紧想办法应对,至少也得找点木板挡挡风吧,或者找根木头支撑一下吧 。不然墙倒了一面,回头房顶压下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