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霸东北亚--大唐帝国的百济攻略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 , 分久必合 。自西晋帝国崩塌以来 , 经过数百年的分裂与阵痛 , 中原大地终于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迎来了统一 , 隋唐时代赫然来临 。
中原王朝历来的规律就是一旦内部统一 , 国力强盛的话 , 总是会抓住一切机会向边疆地区扩张(北宋受限于自身实力属于例外) 。扩张的方向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西北方向的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区;西南方向的云贵川地区;东北方向的辽东满洲地区 。而且随着历史轨迹的发展 , 东北亚的地缘重要性愈发突出 。因此 , 隋唐两大帝国在不同的时期 , 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辽东 , 投向了整个东北亚!(图-东北亚)
此时的东北亚都有哪些势力呢:松花江流域的靺鞨族和居住在嫩江、黑龙江上游的室韦族;鲜卑故土上的契丹、奚等游牧部族 , 往西是启民可汗控制下的东突厥政权;而在朝鲜半岛南部 , 是以百济、新罗、伽耶、任那为主的众多小国 。还有最东方的倭国 。而在其中 , 一个极为扎眼也是中原帝国真正的对手——高句丽早已雄踞此地数百年之久 。由于中原地区在几个世纪内都处于分裂战乱的局面 , 根本无暇东顾 , 高句丽就利用这一机会 , 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对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不断扩张 , 疆域横跨长白山和鸭绿江两岸 , 西至辽水 , 东到日本海 , 南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广大区域 , 成为整个东北亚地区的霸主 。
隋朝曾先后四次强攻高句丽 , 不仅未能消灭它 , 反而因为连年的战争竟然拖垮了大隋帝国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也曾用兵辽东结果无功而返 , 唐太宗有生之年竟也未能奈何得了这个地区强国 , 朝廷深刻地认识到正面强攻是行不通的 , 于是唐帝国把目光投向了高句丽的背后——半岛南部小国百济 。
百济、新罗同为唐朝藩属 。唐高祖时 , 曾册封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 。百济恃仗高句丽支持 , 多次侵犯新罗 , 二者结为世仇 , 武装冲突不断 。唐太宗诏谕扶余璋 , 劝其勿侵新罗 , 扶余璋阳奉阴违 , 不肯奉诏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 , 百济王扶余义慈与高句丽、靺鞨联兵攻新罗 , 夺新罗三十余城 , 新罗遣使入唐求援 。显庆四年 , 百济又攻陷新罗的独山、桐岑二城 , 新罗王金春秋向唐朝连连告急 。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 , 百济联合盟国高句丽进攻新罗 , 一举夺取30余城 。当时 , 唐军刚刚在西北战场取得大捷 , 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 , 基本解决了西突厥对西域的威胁 , 腾出手的大唐好不含糊 , 利用这个时机确定了先解决百济 , 然后南北夹击高句丽的总体战略 。
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 , 唐高宗调集13万大军 , 以68岁的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 , 委任新罗王金春秋的次子金仁问为联络人 , 渡海讨伐百济 。唐军舰队首先来到了朝鲜半岛西海岸的德物岛 , 德物岛对岸就是位于汉江口的仁川港 。
唐军渡海的消息传来 , 新罗和百济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 。新罗武烈王金春秋一得到这个消息 , 就立即意识到消灭百济这个宿敌的机会来了 , 于是集结5万精锐 , 立刻向百济发起反攻 。而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则作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他和他的大臣们认为唐军渡海登陆之后 , 会向北挺进 , 去进攻高句丽的西南腹地 , 而非折向东南 , 直接进攻百济 。正是这一严重的判断失误 , 使得百济君臣根本没把防范唐军放在心上 , 错过了拒敌于海岸线上的最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