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看古人如何肆意玩弄皇帝( 五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只能体现在某一方面 。宫廷音乐家们在艺术领域固然聪明绝顶,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胸襟、眼界、阅历、气度却都比常人甚至还低能得多,勉强赶鸭子上架,结果自然好不了 。何况在古代,别说大臣、贵族,就是皇帝自己,也没几个真的把音乐家当什么人才的,心里其实很看不起 。唐宣宗有个宠爱的音乐家祝汉贞,亲热到可以随便开玩笑的地步,可有一天在闲聊中后者偶然谈到国家大事,皇上登时就变脸了:我养你们就为个乐子,这些事轮的着你们说三道四吗?看看,别说您这副业水准未必好到哪里,就算真的还有点水准,怕也是不着人待见呢 。
当然也不是什么副业都不能做,有一种副业你音乐家去做,人家皇帝、大臣、文人墨客不但不反对,还会大力赞扬,那就是——烈士 。也就是安禄山抢唐明皇宝座那会儿,不是有个音乐家雷海青当场罢演、以身殉国?不但没人说他不安分守己,不以本职工作为重,反倒有一大堆人包括大诗人王维给他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呢 。不过话说回来,烈士这项副业虽然做得,可又有几个音乐家真肯去做呢?
话说隋朝末年群雄割据,皇帝一下出了十多个,其中就有一个西秦国大皇帝薛举,连打了几个败仗,泄气之余,问他的大臣“自古皇帝投降有好下场吗” 。结果两个大臣褚亮、郝瑗一个说降得,一个说降不得,弄得薛举大皇帝莫衷一是,最终稀里糊涂熬到驾崩 。儿子薛仁果听信“缴枪不杀”的宣传投降唐朝,最终还是逃不了一死 。
中国有句老话,叫“自古无不亡之国”,大帝国总有衰落、分崩离析的一天,皇帝也会从“只生一个好”突然变成“批发不讲价”,您就算是个村长,保不齐也有穿黄袍、过皇帝瘾的机会 。当有人把黄袍子捧到您面前,向您渲染“要什么有什么”和“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风光自在时,您可千万别想“刘邦不过是亭长,朱洪武才是个九夫长,老子比他家底厚实多了,他们行我凭啥不行”,脑袋一热就上去—皇帝这台阶,上去容易,下来可就难了 。
皇位的争夺是天下最残酷、最你死我活的一件事,胜利者不消说,失败的就算投降,也绝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褚亮在劝薛举的时候,把“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当做“天子投降受宽大”的典型,他那待遇都算宽大,不宽大的您就想想吧:宋徽宗父子坐井观天算是好的;南燕皇帝慕容超被俘处死那算抗拒从严;可后秦皇帝姚泓、后后梁皇帝萧铣都是主动投降,却难逃一死;跟唐朝争天下的王世充,拿了李世民“坦白从宽”的保证投降,结果还是被唐朝想了个法子害死了 。道理明摆着啊,你当过皇帝,这当皇帝可有瘾,皇帝自己最清楚,你今儿个打不过我,投降了,不当这皇帝了,敢明儿歇足了,瘾又犯了,咋办?
所以么,对待投降皇帝,历朝历代多半就是一个杀字,就算不杀,那也决计不能让你好过了,不是软禁就是监视居住,就算封个“违命侯”、“昏德公”之类,那也跟耍猴差不多 。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对投降皇帝宽大处理的,比如前秦国王苻坚,把投降和俘虏的几个皇帝都封了大官,有的还让带兵打仗,结果怎么着?他淝水一败,这些前皇帝的孝子贤孙一个个反攻倒算,把好端端一个前秦不几年就给弄散了黄 。中国皇帝最讲究“以史为鉴”,有苻坚这前车之鉴,以后的降皇帝,日子就更难过了 。
网络配图
如果不称皇帝,只当没名分的土皇帝,那就不一样了:如果有本事削平群雄,把竞争者都打服了(像朱元璋),那么再当皇帝就稳稳当当;如果见势不妙,自己反正也不是皇帝,投降了往往能得到很好的安排 。秦朝末年的陈婴起兵,听了母亲的劝只称将军 。王莽时窦融起兵,掂量再三只称省长(州牧),最后都得到新朝皇帝的善待和重用,子孙显贵了几代 。五胡十六国时有个前凉,存在了62年、传了9世,却始终自称晋朝大臣,不称皇帝,后来国家灭亡,当了俘虏的末代国君张天锡受到了前秦优待 。淝水之战张天锡趁乱逃到东晋,居然还被恢复了以前当土皇帝时的爵位——西平公,他若是当初头脑发热,多迈上那么一步台阶,能有这样的便宜事?隋朝灭亡南陈,江南出现了许多土皇帝,比如汪文进、高智慧、沈玄侩、王国庆等,隋朝派大兵去镇压,却只许王国庆一家投降,其他都要坚决消灭,为什么?不就因为前三位都自称皇帝,而王国庆只做了“大都督”,没迈上那最后一层台阶吗?想清楚了,汉高祖、朱洪武自然风光,但您有没有人家的能耐和运气?要是没太大把握,还是悠着点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