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孔子的太太一定是不容易的,因为他对饮食挑剔得厉害 。他不光是讲究食物的新鲜,要求太太亲手做(home cooking也):“沽酒市脯不食”,而且对饭菜的形状和吃饭的氛围要求高:“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
网络配图
至于他每饭“不撤姜食”,鲁迅考证是因为他周游列国时得了肠胃病 。想想也是,那时道路不平,轮子不是橡胶,马车又没有弹簧,一定颠簸得很;他又常常有一顿没一顿,“厄于陈蔡之间”,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时候不少;吃的粮食质量也不好(多半掺了沙土小虫),不得胃病才怪呢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老胃病,孔子对饮食才那么挑剔吧 。
其实孔子那个时代饭菜的选择很有限,做饭的方法也还在草创时期 。主食主要是各种谷物,最早是小米,周代末期也有了各种大麦,小麦,和大米 。但那时没有面粉这样的吃法,多半把整个的谷物蒸熟或煮熟了事 。
黏性的小米或大米也用来造米酒,但不是现在的葡萄酒或高粱酒的造法,基本就是“啤酒”类 。配主食的主要蔬菜最早是“菽”,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大豆(吾乡叫做“毛豆”的),煮食;大豆的叶子也吃,叫做“藿” 。
网络配图
后来就还有“葵”(不是现在的向日葵,那是以后从新大陆传来的),据说是一种茎叶有绒毛,开紫花的野菜,中文现在叫锦葵,英文叫mallow;荠菜;和《诗经》里常见的“葑”“菲”,就是现在说的大萝卜和红萝卜 。水果主要有桃,梅,李,柿,枣,杏等等 。
那时最常用的烹调方法是蒸和煮(加油翻炒的做法那时不存在),最有名的菜式是“羹”,基本就是把肉类放进“鼎”(三足或四足,中空,下面可架火直接烧),有时也加点蔬菜或水果同煮 。
还有一种肉酱叫“醢”值得一提 。它是用碎肉加小米浆和盐,放在米酒里发酵做成的 。
网络配图
孔子的弟子,勇猛的子路就是因为打仗时穷讲究,“君子死,冠不免”,俯身去捡打落在地的帽子,结果被斩成肉酱 。孔子听说了子路的死法,就在吃饭时把醢撤了 。
看到这些资料,我总觉得古人吃得实在乏味 。直到后来有了张骞通西域和别族的交流之后,中原人的选择才多起来,有了胡瓜(黄瓜),胡麻(芝麻),胡桃(核桃),胡椒(黑胡椒)等等 。鲁迅提倡“拿来主义”是有道理的,至少这种做法让大家的饭桌变得更精彩 。
(摘自香港《大公报》 作者:冯进)
【先秦古人都吃些什么?远不及今天的餐桌丰富】
- 古代女人惩罚小三的手段砍掉四肢弄成人彘
- 古代城管都是临时工宋朝让街头闲汉恶少当城管
- 古筝多少钱一台
- 罗峰在9号文明古遗迹呆多久 罗峰在9号文明遗迹多久
- 古代趣闻:夫妻古人调情的几种方式
- 为什么古代未婚的女子被称为黄花闺女
- 揭秘古人喝酒为何这么厉害都千杯不醉
- 古代做菜都用什么调味品?不同朝代人都好哪一口
- 揭秘古代风尘女子为何热衷傍文人
- 揭秘:中国古代最佳震撼刺客聂氏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