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村由来 郭亮村在哪里的简介


郭亮村由来 郭亮村在哪里的简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从对面山崖上看到的郭 。新华社采访人员双瑞摄
新华社郑州9月21日电(采访人员双瑞)清晨,太行山的大雾尚未散去,一辆满载新鲜蔬菜的三轮运输车沿着山路艰难前行 。经过一个小时的跋涉,运输车在穿过一条从悬崖上开凿的洞穴状道路后,终于到达了海拔1700米的郭亮村 。
“西红柿很水!””今天预订的客人很多,我们应该多准备些菜.”农家乐酒店的老板们围在一起,随便聊着,但是摘菜很麻利 。用不了多久,游客们将陆续上山,他们也将开始忙碌的一天 。
郭亮村位于太行山深处,属于河南省辉县市沙瑶乡,以自然风光和雄伟险峻的挂壁公路闻名 。2018年,有140万游客前往参观 。在这个只有300多人口的悬崖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搞餐饮和旅游,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
然而,就在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不毛之地,食物依赖天气 。
游客在郭亮村拍摄太行云 。新华社采访人员双瑞摄
“高路入云,急欲穿 。我一时不小心,脚踩错了 。”村里流传至今的顺口溜,记录了人们出山时的苦难 。郭亮村世代相传的下山之路,是宋代修建的“天梯”,有720级台阶,贯穿百米悬崖,由凸起的岩石和在岩壁上开凿的石坑组成,最宽处1.2米,最窄处仅0.4米 。
“那时候太难了!外面的东西进不去,新鲜的山货出不去 。山楂柿子都晒干卖了 。猪养到五六十斤就不敢养了 。它们太重了,举不起来 。”72岁的村民宋宝群回忆,由于山高路险,村里一贫如洗,外面的姑娘都不愿意来,妻子基本靠换亲戚 。
最难的是看病 。一旦有人突发状况,就需要8个身强力壮的劳动者一起抬着担架,一个个用绳子继续下“梯子” 。到达最近的医院需要四个小时,很多人因为延误治疗而死亡 。一些有关系的村民干脆被亲戚朋友搬出了大山 。
1972年,当时的村干部下定决心,要给大家找一条出路 。经过动员,村里选了13个硬汉组成突击队 。他们在腰间系了一根粗绳,努力工作 。他们用钢钎和铁锤在太行绝壁上挖洞修路 。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修路的队伍 。
经过5年的宿营,雇佣了3万名工人,清理了2.4万立方米的石渣 。建成了一条长1250米、高1700米的悬崖长廊 。这就是现在的“郭亮洞”挂壁公路 。
郭亮村的一家民宿 。新华社采访人员双瑞摄
“我出去当兵的时候,走了两个小时的梯子 。1979年退伍回来后,路已经修好了 。晚上十点去了山脚下,沿路一个小时到家 。虽然周围一片漆黑,但我很开心 。”40多年后,64岁的村民沈鹤山仍然记得第一次经过郭亮洞时的喜悦 。
1975年,沈鹤山高中毕业 。当时路正在修到临界点,他责无旁贷的去工地,锤打,除渣 。半年后,他应征入伍,带着路没修好的遗憾离开了家乡 。后来家里来信说,一辆大货车已经到了家门口 。他非常激动,把这封信给所有他认识的人看 。
游客在“国梁洞”俯瞰对面的悬崖 。新华社采访人员双瑞摄
行驶在郭亮洞内,灯光摇曳,沿着山外的洞壁拉出30多个“天窗” 。过去用来清理石渣的窗户,现在变成了通风透光的观景台,仿佛用大大小小的天然框架罩住了对面的悬崖 。
“太行山很美 。路修好了,游客就进来了 。”宋宝群说,郭打开了大山的最后一公里,太行山的壮美风光、悬崖村的民俗风情、悬崖长廊本身都吸引着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