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最后是怎么死的应该如何评价赵括其人

明朝的一位诗人,在感叹古事时随口吟诵的”朝野犹夸纸上兵“,便成为了后世”纸上谈兵“故事的衍生 。一句诗又引起了人们的回忆,让我们的思绪回到千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暂时安静的各国都悄悄地在国内酝酿着某些计划和阴谋,一场春秋大戏即将上演 。
赵国的名相蔺相如评价赵括:”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就连自己的父亲赵奢也直接指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毫不避讳地点出了儿子赵括的缺点,年轻气盛又缺少经验,不知道变通,最后的下场就是只有死路一条 。赵括出生年不详,嬴姓,赵氏,名括 。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 。出生名门之后的赵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应该称得上是自幼饱读诗书,而赵括尤喜读兵书,还喜欢和别人谈论兵法,聊天交流观点时遇到不和时,赵奢都会据理力争,认为书上说的都是对的,得理不饶人的赵括是个读书的好手,而他的确对兵法烂熟于心,但是却不擅长灵活处理行军中的问题,赵括甚至还没有任何作战经验,就经常和他人泛泛讨论关于军事的问题 。
因此,年轻气盛的赵括,自以为自己多读了几本兵书就比比人懂得多,与别人谈论的时候也是相当有自信的,觉得书上的东西都是精华,都是正确的 。然而他的父亲却不这样认为 。父亲赵奢久经沙场,是个稳重又干练的老将,长期的疆场生活,磨练出了他识人的本事,一双慧眼,几句交谈过后,便对一个人略知一二 。他看自己的儿子也如此迷恋兵法,时常试探下儿子对兵法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程度,几番交谈过后,赵奢发现自己的儿子并不能成为杰出军事家,《史记》里曾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奢甚至已经能够预见自己的儿子的未来 。长平之战,是赵括他一生的第一次征战,也是最后一次战争,并在这一战中葬送了他年轻的生命,也埋葬了赵国四十万士兵的生命,赵国百年的国运瞬间耗尽 。


【赵括最后是怎么死的应该如何评价赵括其人】秦赵之战达到了春秋战争的一个相当大的规模,两个强国进行交战,免不了一场恶战 。双方对战争的重视程度都很高 。秦国在此时早已经倾尽了国家的可用之人,甚至连小孩子都有被发动的,可见秦国是真的有”破釜沉舟“的气势 。因此,秦国的兵力才是赵国的几倍,甚至更多 。赵国国君听信谗言而擅自换下廉颇,由赵括取代,从政策到方针赵国就彻底输了 。赵国长平之战惨败,也不全是赵括一个人的责任,只不过赵括运气不好,遇到了一个千古战神,又遇到了一个犹疑的主君,赵国想赢都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