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有什么典故?( 四 )


每次看完这个故事,都是感触良多!
伯仁之死,在于人性的不可知 。伯仁之前不说,是为了避嫌才没有去理会王导,这是为了自保 。因为当时没有人敢为王导求情,都怕被当成叛贼一党 。不理会王导的相请,是为了向皇帝证明,表示自己的求请是为公而不是为私 。伯仁事后得不说,是为了不居功,君子坦荡荡,开口求情是为了朋友之义,而不是为利 。
但是,现实中伯仁却是死了!
伯仁之死,问题的根本不是王导的误会,或者是伯仁的不明言,而是在于朋友之间的信任到底有几分?
伯仁有错吗?自始至终伯仁没有错,因为他完成了朋友的相托,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所有事情 。
伯仁冤枉吗?肯定冤枉!因为他错估了王导的胸怀,他认为君子相交贵乎于心,但是现实中终归是有残酷的一面 。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破琴绝弦”,因为世上以没有他的知音,真正的知音确实一世难求 。
伯仁心地善良,为人志诚,但不善言表 。帮了人却做了恶人,好人不得好报,这是他傻还是他呆?其实只是个性而已 。当有真正能够了解他的,就自然能够以心相交,只不过,王导并不是知音 。
关系到王导的生死,伯仁没有犹豫,果断出手 。关系到伯仁的生死,王导最后选择了沉默,沉默是因为信任的丧失,而信任从最初开始,就是不是在王导心中真正存在过?
伯仁死了,是因为王导不信任,而伯仁却是非常信任这位老友,因为双方的信任关系不对等,矛盾才发生了,最终不可挽回 。
王导对伯仁的怨恨,这实在是人性本质的丑恶一面,以己度人 。现实中,人性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且怨恨报复之心人皆有之 。对自己有利的,自己就会欢迎,对自己不利的,不管对错,就会本能地抵触 。
人生一世,不想害人,却经常无意之中对旁人造成伤害 。反思自我,如果时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或许会减少很多伯仁 。从狭义上来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还是多些信任,少些猜忌才好 。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有什么典故?】现实生活中,“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句话从广义上去理解,那就是责任 。对旁人,对社会,你要有责任感,如果没有,那就是害人害己 。人人都可是伯仁,人人也可是王导,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要因为自己,而对别人造成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