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民间佩香风俗竟是宋徽宗赐名】古籍点校是非常烦难的工作 , 多种因素都能造成失误 。障碍之一是 , 古人笔下的很多细节属于既往生活中曾经存在的现象 , 早已随着风俗的变迁而消失 , 在今天的人眼里 , 这些细节仅仅是些空洞的字眼 , 于是难免在理解上发生误差 。
网络配图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有一段涉及北宋末年“时尚”现象的记述 , 近年整理出版时 , 就曾被错点成:“政和、宣和间 , 织文及缬帛 , 有遍地桃冠 , 有并桃香 , 有佩香曲 , 有赛儿……”实际上 , 宋时文献中并没有“并桃香”这样一种香品名称 , 相反 , 倒是有一类颇流行的合香制品称为“佩香” 。
生活于两宋之交的蔡绦于《铁围山丛谈》中即谈到 , 政和四年 , “时于奉宸中得龙涎香二 , 琉璃缶、玻璃母二大篚……香则多分赐大臣、近侍……每以一豆大爇之 , 辄作异花气 , 芬郁满座 , 终日略不歇 。于是太上大奇之 , 命籍被赐者 , 随数多寡 , 复收取以归中禁 , 因号曰‘古龙涎’ , 为贵也 。诸大珰争取一饼 , 可直百缗 , 金玉穴而以青丝贯之 , 佩于颈 , 时于衣领间摩挱以相示 。坐此遂作‘佩香’焉 。今佩香 , 盖因古龙涎始也” 。
按其说法 , 在宋徽宗时 , 由大太监们兴起了佩带异国名香的时尚 , 具体方法是把小块的珍贵香料截成小饼状 , 在当中穿孔——孔洞的边缘还镶上金或玉框——孔内串上蓝丝绳 , 挂在脖子上 。他们还喜欢把所配的小香饼从衣领当中掏出来 , 用手摩挲着 , 彼此互相炫耀 。这种带有穿孔、以绦子吊挂在身上的香料制品就叫“佩香” 。在太监们引领下 , 带佩香成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做法 。
网络配图
《铁围山丛谈》中说 , “今佩香 , 盖因古龙涎始也” , 而在《陈氏香谱》中 , 恰恰有一条“古龙涎香”的制造方子 , 是将沉香、檀香、丁香等多种香料研成细末 , 调入苏合油、皂子白之后“浓煎成膏” , “造作花子、佩香及香环之类” 。这一合香方与《铁围山丛谈》的记载互相印证 , 为宋代一种时尚风气的产生提供了解释:宋徽宗的时候 , 在内库中发现了前朝留下的珍贵异国香料 。这种香料一旦焚炷起来 , 香气异常迷人 , 被宋徽宗命名为“古龙涎” 。太监们流行把这种“古龙涎”佩在胸前 , 结果带动了民间带佩香的风气 。同时 , 社会上还兴起了对所谓“古龙涎”的仿制 , 因而 , 民间大量使用的“古龙涎” , 其实是宋人自己利用各种贵重香料调配而成的一种合香制品 。
由此可见 , “佩香”是宋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个词汇 , 专指带穿孔、吊挂在身上的人工合成小香饼 。据《铁围山丛谈》的介绍 , 如此的香品出现于北宋政和年间 。《老学庵笔记》涉及“佩香”的论述恰恰是指斥“政和、宣和”间的“服妖”现象 , 所以原文当为“香有佩香”——这个时期的香品中出现了佩香 。并且 , 该书卷一提到:“徽宗南幸还京 , 服栗玉并桃冠……”可知北宋末年有一种头冠名为“并桃” 。因此 , 《老学庵笔记》之文义应理解为:“织文及缬帛有遍地桃 , 冠有并桃 , 香有佩香 , 曲有赛儿 。”
- 中国民间风俗探解:中元节遇鬼的概率有多少
- 古代的退休制:宋朝官员退休后仍可加衔晋级
- 宋朝皇帝宋真宗为拉拢良相竟赐钱送美女
- 民间自制钓鱼小药配方 钓鱼小药配方
- 宋朝的官职名称及冠位 宋朝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 解密宋朝书展:观众可以免费观书提供茶酒招待
- 骨刺怎么治疗能根除 骨刺的治疗方法 足跟骨刺的民间偏方
- 在古代宋朝竟早已有国家蹴鞠足球队了?
- 宋朝的人们为什么会有重女轻男的思想呢?
- 亲身经历真实灵异故事 真实灵异故事 民间真实恐怖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