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子的由来,日本出一对联想侮辱清朝,清朝使臣巧妙回怼

十四世纪初叶 , 日本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 , 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明初开始 , 倭寇对中国沿海进行侵扰 , 从辽东、山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 , 岛寇倭夷 , 到处剽掠 , 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明 , 当时 , 朝廷和民间都出现了大批的抗倭英雄 , 民族英雄戚继光就是杰出的代表 。当时 , 日本海盗被称为“倭寇” , 但是 , 到了甲午战争后 , 直至到近代 , 人们却统称日本侵略者为“鬼子” 。何时开始 , “倭寇”变成了“鬼子”呢?其实 , 这一称呼的改变 , 是源于一副对联 。
清朝的时候 , 中国的一位外交使者到日本进行国事相议 , 此时的日本野心勃勃 , 在会议结束后 , 就像现在一样 , 往往都会开一个采访人员招待会 , 公布一下双方国事相议后的结果 。在这场采访人员招待会上 , 不但趁机向中国和世界炫耀武力 , 还想要在文化上压中国一头 。
当采访人员汇聚集齐之时 , 日方突然提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一个上联却对不出下联 , 只好求于汉字发源地的人了 。”说完以后 , 日本人亮出上联:骑奇马 , 张长弓 , 琴瑟琵琶 , 八大王 , 并肩居头上 , 单戈独战!
这是一个拆字联 , 难度较大 。而且其好战侵略气焰十分骄狂嚣张 。其实这个上联就是日本人在向中国示威呢 , 意思是 , 大日本兵强马壮 , 驾驭的是奇马 , 张的是强弓 , 文的也不简单 , 无论琴棋书画 , 诗词歌赋 , 光“大王”就有八个 , 盖世无双 , 言外之意 , 日本“单戈独战”可踏平中国 。而当全场人都为大清捏一把汗的时候 。
【日本鬼子的由来,日本出一对联想侮辱清朝,清朝使臣巧妙回怼】这位清朝大臣不禁感叹:日本人竟将我汉字文化学得如此透彻!但他也不甘示弱 , 礼貌地请日方准备砚台磨好墨 , 铺好白绢 , 在这同时好好地琢磨了一番 , 待一切就绪 , 大笔一挥写下联:“倭委人 , 袭龙衣 , 魑魅魍魉 , 四小鬼 , 屈膝跪身旁 , 合手擒拿!”
此下联也用的是拆字联 , 对仗十分工整 , 且与上联针锋相对 , 其意思是 , 你们日本骑奇马张长弓 , 其实就是一伙来偷抢我大清龙衣的倭寇 , 琴瑟琵琶八大王 , 就是魑魅魍魉四个小鬼子 , 并肩居头上 , 其实已经屈膝跪在身旁 , 你如胆敢单戈独战 , 我就合手擒拿 。
当时日本大臣的脸都白了 , 而这副对联产生后 , 一些媒体报道 , 日本“鬼子”的称呼开始出现 , 一直叫到现在 。当时中国百姓对日本没有了解多少 , 还不知道“日本鬼子”比“洋鬼子”可恨多了 。侵华战争以后 , 日本这两字就成为中华人民最痛恨的一个名词 。所以 , 称之为“日本鬼子”的这个称呼得到了爆发性的流传 。
其实这是一个老对子 , 在明朝时期就产生了 , 据史料《宦游纪闻》 , 当时安南国使臣朝贡 , 出了一个上联“琴瑟瑟琶八大王 , 一般头面” , 当时的负责接待的官员的几岁的儿子程敏政立刻对出“魑魅魍魉四小鬼 , 各样肚肠” 。当时的安南使者听完也是惊讶不已 , 只是日本人不知道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