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背后的历史文化:为什么唐代在这筑行宫

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 。背山面渭,倚骊峰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 。唐诗人白居易《骊宫高》诗曰:“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 。
清人钱维乔《华清宫》诗道:“华清之宫骊山足,玉殿千重相连属” 。骊山景色宜人,温泉荡邪去疾 。传说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成为周天子的游幸之地 。那时的温泉名“星辰汤” 。《三秦记》载:“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骊山汤,汉武加修饰焉” 。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令大冢宰宇文护造皇汤石井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 。至唐代逐步形成规模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诏左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大匠阎立德建宫室楼阁,赐名“汤泉宫”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册府元龟》载:“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戊戌,帝如温汤 。癸卯,御制碑以示群臣”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 。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更温泉宫为华清宫,“环宫所置百司区署,诏琯总经度骊山,疏岩剔薮,为天子游览”(《唐书·房琯传》) 。华清宫因在骊山,又叫骊山宫,亦称骊宫 。白居易《骊宫高》诗:“骊宫高兮入云” 。骊山似锦若绣,一名绣岭,宫因山名,亦名绣岭宫 。唐代诗人崔涂、李商隐、崔道融咏华清宫,皆以“绣岭宫”为诗名 。从文献记载和野外的实际考察中,大抵可知华清宫的范围是:南至骊山西绣岭第一峰(即周烽火台),北到今县城北什字 。东至石瓮谷(寺沟) 。西到铁路疗养院西侧的牡丹沟 。
宫城(即罗城),南至山根,北到今县城南什字,东至东窑村,西到游泳池 。1967年新华书店在南什字西北角修建营业楼,发现了用青石砌成的宫城北墙的墙基 。1981年春,城建单位在西街丁字形路北,也发现了同样的北墙基 。1982年冬于寺沟村南的山坡上探出东缭墙两段 。从调查和发掘所见遗迹及文献资料所记,华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曲折萦回,规模宏大 。唐玄宗以民脂民膏,建此豪华宫苑,供一己之欢娱,然曾几何时,“渔阳鼙鼓”惊破了他的美梦 。华清宫楼殿汤池,遂渐次破坏,自宋以至明清,其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 。今日记其遗迹,乃以彰我民族之文化,并以此为借鉴,建立一个新时代的风景旅游区,供广大人民群众游览 。
唐代华清宫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使其成为一座结构严谨、富丽堂皇的庞大宫殿建筑群 。主要殿舍以温泉为中心,构成华清宫的核心 。然后向山上和山下展开,利用地形特点,布设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楼阁亭榭,同时还有青松翠柏、荔枝园、芙蓉园、梨园、椒园、东花园等分布其间,把整个华清宫妆扮得格外妖娆 。华清宫的建筑依山面水,鳞次栉比,除宫城(罗城)外,还有缭墙环绕 。缭墙之外,又罗列不少建筑,清乾隆《临潼县志》称:“汤井殊名,殿阁异制,园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里作为古代帝王的离宫和游览地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都在这里修建过行宫别苑,以资游幸 。冬天利用温泉水在墙内循环制成暖气,每当雪花飘舞时,到了这里便落雪为霜,故名飞霜殿 。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修建离宫 。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 。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 。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 。因宫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 。唐代华清池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每年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返回 。
唐天宝六年(747)扩建后,唐朝第七个皇帝唐玄宗每年携带杨贵妃到此过冬沐浴,在此赏景 。据记载,唐玄宗从开元二年(714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41年时间里,先后来此达36次之多 。飞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杨贵妃的寝殿 。白居易《长恨歌》就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据历史记载,这里的温泉大约发现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 。汉代曾在这里建造帝王贵族的行宫别墅 。唐代建有富丽堂皇的“华清宫” 。“华清池”由此得名 。经历代战争,原来的建筑都已毁塌 。都是按照历史记载的布局于1959年重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