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心得


欣赏《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心得

文章插图
华颜钧 (1893-1950)小名阿炳,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他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母亲是个寡妇,4岁那年母亲亡故,他被寄养在无锡东亭镇华清和的婶母家中,后来是以华清和的徒弟和义子名义被收留在洞虚宫道观,注册为小道士 。私生子的社会地位,使他自幼遭人冷眼和歧视,但也形成了他倔强而敢于反抗的性格 。华颜钧从他青年时代起就随他父亲学习音乐,十三岁时已经学会琵琶、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十八岁时被公认为技艺杰出的人才 。他在父亲去世后,由于无人管教,生活趋于放荡 。中年因双目失明而流落街头,成为一个纯粹的卖艺度生的民间艺人,人们习惯叫它瞎子阿炳 。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和欺凌 。华颜钧卖艺时虽然两眼全瞎,却又带着一副墨镜,胸前、背上,挂着胡琴、琵琶等乐器,手拿着三生竹板,常在无锡崇安寺,盛苍,光复门,光浮桥一带卖艺,收到劳动人民的欢迎 。华颜钧不但能够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而且长期接受了道教音乐的熏陶,而他又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因而能够把一生中遭遇的屈辱,痛苦和希望欢乐种种复杂的感情,都寄寓在音乐之中并表达出来 。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唯有音乐才是他眷恋并坚持生活下去的忠实伴侣 。
欣赏《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心得

文章插图
【欣赏《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心得】 华颜钧于1950年12月病故 。他自己曾说过能演奏270多首乐曲,这样一位珍贵的民间音乐遗产,由于他的早逝而大部分失传 。现在流传于世的只有《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三首琵琶曲 。作品简介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但看曲名,似乎是以描绘景色为主的标题性作品 。对此,曾引起过不少争论,我们应当对乐曲标题产生的来龙去脉做一番考查 。关于《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有一段资料是很重要的,据祝世匡先生回忆:当年录音后,杨(荫浏)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说:“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 。”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阿炳说:“《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阿炳点头同意,于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无锡报》 (1979.8.4日) 这段资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首乐曲本来是没有标题的,它的曲名是当初由杨荫浏,祝世匡先生即兴商定,与乐曲内容并无密切关联 。因此,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似乎不应完全借助于标题,而应从乐曲本来的音乐表现进行恰当的合乎情理的分析 。《二泉映月》它既没有"泉"的旋律,也没有"月"的踪影,音乐只是使人有水清月冷之感,感慨悲愤,情景交融,遐想冥思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 也就是说:这是我们中国民间音乐美,它的核心思想的"和" 。《二泉映月》的音乐意境似乎可以这样设想:乐曲由一声凄楚的长叹开始,接着作者沉痛叙述了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盲艺人背着乐器,拄着竹棍沿街流浪的形象 。在皎洁的月光下远处高山泉水在潺潺流淌,想象着这优美的自然景色,失败的阿炳却按耐不住内心的苦痛而大声疾呼,周围的世界为什么漆黑一团?风是那样的凄凉,月是那样的清冷,几片秋风吹落的残叶在风中不停的打旋,仿佛无家可归,孤苦伶仃而又无望地寻找着自己的生存空间,哪怕是在一个石缝的空隙中停留片刻也要抓住希望,等待着来日。来日是什么?他并不知,他在挣扎---死亡线上挣扎 。何处是生活的出路和希望,他用激昂悲愤的语调倾吐了自己的屈辱和痛苦,诅咒的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 。当炽热激情冷静下来的时候,他又渐渐陷入沉思,世界会有一天变好的吧,带着这种朦胧的憧憬和希望,但又似乎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音乐在梦幻般的意境中结束 。
欣赏《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