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之后以“忠”事君
张廷玉乃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 。张英曾做过康熙太子的师傅,也是康熙朝宰相,为官清正廉洁,从不仗势欺人 。张英致仕(退休)前一年,张廷玉考中进士,并被选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储备干部),从此踏上了长达五十年的仕途 。如果将张廷玉五十年的为官生涯比作一条长河的话,那康熙朝就是他从政的源头,雍正朝则是他为官风生水起、大江奔流的时期,到了乾隆时期,这条河流虽也奔流,但场面已是缓缓流淌,再难掀起什么浪花来了 。
雍正是一位立志改革的君主,能在雍正手下任职并不容易,稍有纰漏便有生命之虞,这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年羹尧、隆科多居功自傲,最后被赐死,就是最典型的两个例子 。在这种情况下,张廷玉是如何获得雍正信任的呢?
首先有一个前提就是,张廷玉在康熙晚年诸皇子争储的斗争中并未倒向任何一方,这是雍正对张廷玉没有成见的条件,也是雍正保留这一前朝大臣的主要出发点 。再有就是张廷玉才思敏捷,能揣摩、把握雍正的心思 。这从他奉命编写《圣祖仁皇帝实录》(即康熙实录)和《明史》就可看出 。
这一切维护雍正形象的忠君之举,自然被雍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张廷玉也因此被雍正视为“股肱” 。史载,张廷玉曾患小病 。病愈之后,雍正对近侍说:“朕股肱不快,数日始愈 。”臣属闻知,争来问安 。雍正笑对群臣说:“张廷玉有疾,岂非朕股肱耶?”雍正、廷玉君臣关系,可见一斑!
办事干练低调为官
除了编史,张廷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缮写上谕 。西北战事开始之后,张廷玉协助雍正完善了军机处 。军机处后来成为国家军政大事的决策机构,而张廷玉就是其中的办事大臣 。军机大臣虽不参与决策,只是“跪受笔录”,但平日缮写上谕、处理文书既是一项体力劳动、也是脑力劳动,而张廷玉都能办得井井有条,未曾出过岔子 。雍正每次口授片刻,张廷玉便可拟就,即便每日十数次也是如此,其文思敏捷实难一般人所能企及 。
在清廷对准噶尔用兵吃紧之际,羽檄交驰,每日属吏请求张廷玉指示和批阅的文件常达百数十人,但即便如此,张廷玉也没有耽搁或是做错过一件事 。史载他时常坐在轿中还在办公,甚至傍晚回到家中还要熬夜加班,以使第二天能及时拿出处理意见 。雍正皇帝称赞道:“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不能及也 。”
虽被皇帝称赞,但张廷玉深知“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他身处中枢机要之地,对“言多必失”的古训感触颇深 。因此他时刻保持着小心谨慎的“作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也绝少让家人得知朝中政事 。不仅如此,他还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他时刻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少说多做,或者是只做不说 。
对于被世人诟病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张廷玉也保持着警惕,时时刻刻都不忘记一个人臣的本分 。据《安徽省志》载:某次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珩参加殿试,康熙在看了张廷珩的文章后,大加赞赏,要拔为一甲(共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但在张廷玉的再三请求之下,最终将他降为二甲第一 。不久张廷玉的儿子也参加殿试,同样位列一甲,但在张廷玉的坚持下,也被降为二甲第一 。
张廷玉终其一生,可称得上是三朝政坛不老翁,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关键在于他的为官之道——忠、贤、愚 。忠即是对皇帝尽忠,绝无私心;贤即才华、办事的能力,对于明君来说,这一点必不可少;愚即是要该糊涂时就糊涂,不与皇帝争功 。张廷玉之所以能侍奉三朝为官五十载,与这三者的灵活运用关系匪浅 。
- 秦代弓弩被发现:历经千年弓弦依然清晰可见
- 他是岳飞后代,也是乾隆口中的三朝武臣巨擘,却差点被杀头!
- 南充清朝古尸之谜:历经百年为何不腐
- 古代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 现在为何见不到一座皇宫
- 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人们都记得康雍乾,却忘记了还有一个存在。
- 此人遭到其他帝王的排挤,但享受康熙到乾隆三朝帝王的优待
- 文定王后一生历经三朝而不倒,主要有什么成就?
- 武侯墓历经千年为何始终无人敢盗
- 无所建树的曹振镛为何官职就像坐上火箭,屹立三朝不倒
- 南京哪十朝古都 南京古都是哪十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