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樵,有关于桥的故事有那些( 四 )


黄大本一听,一下子把他提醒了,他一拍大腿,两眼盯着前面的旭水河经擦耳崖流去,联想到刘家官儿的凶狠可恶,又想到刘家当官的很多,原来如此 。于是,他用尽心机,寻找借口,声称要造一座桥,一个罗星阁,让河水绕道缓缓而流,以免水灾 。
几年后,桥和罗星阁终于修成了,这下毁了刘家的风水,不到几年,刘家官贬的贬,死的死,刘家贵族一败不振 。由此,在荣县流传着是黄大本治了风水 。解放后,罗星阁已经被拆除了,石平桥也变成了钢筋水泥大桥 。
四、让解桥
明朝年间,大理史城(喜洲)大界巷有一名白族书,生名叫杨士云,字从龙,别号弘山;洱海边中和邑也有一个名叫杨崇尧的书生 。两人苦读寒窗,在十三四岁的时候,都先后考上了秀才,而且还是案首(第一名) 。为了继续深造,就学于一位名师,学馆设于苍山五台山脚弘圭山中 。
两人半樵半读,每日上山读书,要走十多里山路,还顺便打柴回家 。他们的勤学苦读是惊人的:买不起纸笔,用沙盘竹笔来练;买不起灯油,他们就白天听课读书,入夜在家里写沙盘做“腹稿”,默写默作,不知写秃了多少竹笔,真是下了“磨穿铁砚,坐破寒毡”的功夫 。
他二人的作文,大都是在砍柴、背柴路上作成的 。先生称赞二人是出类拔萃的学生,还很风趣地说,他俩人的“窗课”(作文)可叫作“路课 。”不到三年,他二人把应举的课程准备的齐齐全全、绰绰有余了 。赶考的这一天,杨宗尧从东路上来,杨士云从史城出来 。
到了坡头村凸桥碰上了 。相见之下,杨宗尧说:“我两个都去省城应考,千里迢迢,一路有伴,好确实好,可是解元只有一名岂,岂不埋没了一人?”杨士云说:“真的,先生也说,‘你二人去应举,只可惜解元只有一个 。’我们倒不是自傲,是互相深知学底的,所以我也有同样的想法 。
即是这样,年兄你的年纪比我大三岁,这一科就先让你去中解元,我下一科再去,也不为晚 。”说完话,杨士云就毅然告别宗尧回家去了 。果然,杨宗尧一去中了明弘治戊午课解元 。
下一科杨士云去也中了明正德辛酉科解元 。他二人百尺竿头再接再励,杨士云苦读在他的“七尺书楼”,入了翰林;杨宗尧仍然半耕半读,成了进士 。
五、看鹤桥
陶渊明编写的《搜神后记》的第一篇,记录了一位历史上最著名的道教人物叫丁令威 。这个丁令威呢就是武宁辽山东面的人 。曾经当过辽阳刺史,后被误认为辽东人 。他因为未经朝廷许可,开仓赈济灾民,被问死罪 。
临刑时仙鹤飞来把他救走了;千年以后他化鹤归乡探访 。他在县城西郊展翅起飞的地方,现在仍然叫白鹤坪 。白鹤飞经县城时,众人都在桥上观看,这桥就因此得名为看鹤桥 。
半仕半医,半农半樵出自哪首诗

半樵,有关于桥的故事有那些

文章插图
感怀兼忆罗埠岁月(七绝)
作者 : 张先赋
半官半隐半渔樵,
半启西窗牯犊嗷 。
半少银钱犹半饱,
半嗔半喜半逍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