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哪里 什么意思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哪里 什么意思呢

文章插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
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
景行,大道也 。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
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
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 。
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
高山景行,现在缩略成为成语 。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 。
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
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 。
景行,大道也 。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
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 。
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 。
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 。
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 。
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 。
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
另外,“景行行止”这句话中的读音有些分歧,第二个“行”从读音到释义都没有什么问题,分歧在于第一个“行”字,目前所能见到的,主要有三个读音:háng、xíng、xìng 。
读háng,显然把景行直接解释了大路;读xíng,也显然是把景行直接解释为行为正大光明(把行读作xìng是旧读,如品行、言行、德行、罪行、兽行等,现在都读xíng了) 。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
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 。
匪饥匪渴,德音来括 。
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
辰彼硕女,令德来教 。
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 。
析其柞薪,其叶湑兮 。
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四牡騑騑,六辔如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