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国姜维屯田避祸的典故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 )


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胜多负少,但却动摇了蜀国的国本,在姜维第十一次北伐失败之后,蜀国兵败如山倒,在北伐失败的第二年就灭亡了 。
适逢刘后主举国投降,并且命令姜维也投降 。姜维无奈之下,只能假意投降 。在投降期间,他策反钟会,期盼用钟会的造反给蜀国带来一线的生机,但是钟会造反失败,被部下所杀,姜维也知道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刎 。
姜维死后被剖腹,并且不允许下葬,一代名将的下场不可谓不凄惨 。
不过姜维的一生可谓是精彩,他文从孔明,武从赵云,是难得的文武全才,衷心可嘉,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也不放弃机会,虽然最后失败,不过也成功的让魏国少了两名大将 。
姜维的父亲姜冏有何贡献
姜维的父亲叫姜冏,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人物,是天水郡守的功曹佐官 。姜维的父亲姜冏,他出生于天水冀县(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甘谷东南),在当时的三国时期,“姜”还是凉州的大姓 。
姜维像
不过至于姜冏出生的年月日,以及逝去准确时间不是特别的详细 。
大约在公元二百一十四年春天的时候,另外一名历史人物汉末的三国名将马超大人,他向汉末割据军阀,也就是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师张鲁借兵上战场打战,还和东汉末年军阀,也就是将领韩遂大人,他们着几个人率领羌族、戎族进攻凉州祁山(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礼县东),非常顺利的击败了祁山守将姜叙将军 。不过就在值羌戎继续进攻冀县时,身为第一武将的姜冏英勇的站了出来护卫 。
姜冏他为了保护郡太守、姜叙等人,自己一个人去与众多的敌人厮杀 。不过可惜的是,孤身奋战的姜冏虽然勇气很可嘉,但是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没能起到什么决定性作用,不幸和那些跟他一样的战士都战死在疆场上 。而姜冏的儿子姜维,在十二岁的时候深受父亲的影响毅然从军 。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姜冏也是一个英雄,虽然不是很出名甚至很渺小,不过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很忠心的武将,他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就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忘记 。
姜维墓在什么地方
姜维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将领,第四代执政大臣,是甘肃早期有名的历史人物 。据传,姜维的故里在今甘肃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那里有姜维的衣冠冢 。
姜维墓
姜维本是魏国的将领,诸葛亮一手离间计使得姜维被魏国猜忌,不得已之下投靠蜀国,诸葛亮颇为重用姜维,并将姜维作为自己的衣钵传人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定下了以攻代守,以汉中为屏障,守卫成都的策略,只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后北伐的计划被搁置了几年,直到姜维独揽军事大全,于公元238年,再度进行北伐 。
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胜多负少,但却动摇了蜀国的国本,在姜维第十一次北伐失败之后,蜀国兵败如山倒,在北伐失败的第二年就灭亡了 。
姜维死在魏国将领的手里,当时他想要策反钟会,期盼用钟会的造反给蜀国带来一线的生机,但是钟会造反失败,被部下所杀,姜维也知道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刎 。
姜维死后被剖腹,并且不允许下葬,忠心的部下偷偷的带回了姜维的衣物,埋葬在姜维的故里 。之后,姜维的尸身埋葬于四川,但是为了弘扬姜维爱国的精神,他的衣冠冢至今仍保留在姜维的故里 。
姜维衣冠冢距离甘谷县城东5公里,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在1997年被甘谷县人民政府定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到姜维的诞辰,故乡的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