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从没写过《兰亭序》学术界争论至今三百年

2011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柱在为《百川看人物》一书中所写《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是赝品吗》的文章作书评时写道,稍懂一些书法的人,都知道《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 。所以凡介绍王羲之生平事迹的文章,都要讲到《兰亭集序》 。但是对于学术界存在着作品真伪的争论,则知道的人很少,清代人赵魏在乾隆年间,首先从字体源流方面对序帖提出怀疑 。他说,从南北朝至初唐遗留下来的碑文来看,仍然残留有隶书的笔意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才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
“右军虽变隶书,不应古法尽亡 。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 。”光绪十五年,广东人李文田更进一步,全面否定序帖为王羲之所书 。近年来关于序帖真伪的争论又起 。上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先是发现从篇名到内容上都有矛盾之处,继而他又认为隋唐间著名书家甚多,序帖不一定出自王羲之,而最大的可能是隋末唐初智永和尚的作品 。对郭老这一推论,学术界存在着赞同与反对两种意见 。1977年文物出版社将两种意见汇集成《兰亭论辩》一书,1982年刘汉屏又发表《论兰亭书体》一书 。如果对争论双方的观点感兴趣的读者,只要查阅两书,备知矣 。
《百川看人物》是这样记载王羲之有关《兰亭序》的故事的:那是在东晋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农历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位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浙江绍兴的兰亭开展一项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众人兴高采烈,即席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当场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 。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为当时兴致高涨,挥毫随心所欲不逾规,写得十分得意,据说王羲之第二天酒醒后又写了几十幅同类作品,没有一篇比现场发挥的那幅作品好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宋代书法家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
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不已,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调查出《兰亭序》真迹在绍兴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他三次召见辩才和尚,软硬兼施问其《兰亭序》下落,但是辨才就是一口咬定经过多年战乱已经丢失,不知道哪去了 。唐太宗的部下房玄龄就推荐当时的公安部刑侦局长萧翼用计取之 。
于是萧翼就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乔装改扮成穷困潦倒的学生,投靠到辨才的寺院中 。用自己的出色才学吸引了辨才的注意 。渐渐地与辨才成了忘年交 。经常在一起弈棋吟咏,论书作画 。
有一天,两人在一起喝酒,辨才喝多了,醉醺醺地对萧翼说:“我有一件稀世珍宝,当今皇帝连做梦都想得到它呀 。”萧翼故作镇静地用激将法回答:“当今皇帝福有四海,连你都是他的,你还有什么他能得不到的?”辨才见好友不相信他的话,焦急不安,趁着酒劲,搬过梯子,爬上房梁,抽出藏在那里的《兰亭序》真迹,托着走下来让萧翼看 。
没想到萧翼哑然失笑:“像老兄这样的仿品,十元钱大街上能买三五幅呢 。”辨才气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只顾大口喝酒 。萧翼见状赶紧赔不是,又借机一个劲地劝酒 。终于辨才不胜酒力醉倒了 。
萧翼使出专业技术手段,迅速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赝品,把真品轻而易举地掉了包,昼夜兼程回到西安交给了唐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