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与周成王究竟是什么关系?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2]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
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姬姓,名诵,周武王姬发之子,母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 。
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5岁 。
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
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 。
历史上,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 。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 。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 。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 。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 。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 。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
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 。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 。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啦!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 。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 。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 。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