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抗清复国机会,竟断送在这位民族英雄手中( 二 )


殊不知,清朝入关到夺取天下绝不是偶然,他们的路线是经过仔细推敲的 。其中包括喊出为崇祯报仇的口号,对吴三桂等降将的笼络和收买,使它们得以迅速占领中原 。
相比之下,郑成功这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而且从这后期的表现来看,无不充斥着对自己的高度自信和对清军的盲目蔑视 。
听不进下属意见 。清朝对于前明降将,例如吴三桂之流还是很器重的,所以这些马前卒也特别卖力,为清朝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
相比而言,郑成功就有些差钱人意了 。
先是,占领瓜州后,属下张煌言提议陆上出奇兵快速奔袭南京,但郑成功坚持走水路,并且稳扎稳打 。
毕竟明军水师已经基本被消灭,在水上没人可以干扰自己 。殊不知,从长江口到南京,一路逆水而行,行军速度慢的不能再慢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水军前锋张煌言部在南京江面等了好几天才等来郑成功 。这几天不长,但是在稍瞬即逝的战场作用不可估量 。事实也是,这几天让清军加强了南京防务,战争天平开始倾斜 。
自以为是 。7月12日,郑成功率十余万大军和数千战舰正式抵达南京,登岸后在太平、观音、神策、金川、钟阜、仪凤、江东等门外立营83座,切断交通,架设大炮开始围城 。但当一切妥当,却围而不攻,甚至是围城也没有围死,给了清朝喘息和从容回防的宝贵时机 。他的想法是让清军上门投降,用自己的声威带来一个兵不血刃的胜利 。所以郑成功开始了自信的等待,等待的结果就是南京城防更加坚固,自身力量更显单薄 。
心胸狭隘 。
这一点在郑成功的奋斗史中经常出现,当初永历政权的李定国曾多次邀请郑成功东西夹击进攻清军,但郑成功无动于衷 。
说到底,南明之所以接连覆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讧,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天下共主,自然要消灭山寨 。这种缺乏大局观的作法也影响着拥兵自重的将领,一旦反攻成功,到底谁听谁的呢?
于是郑成功坐视永历覆亡之后才姗姗来迟,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大的失策 。而且后期与施琅的反目也直接导致了施琅降清,削弱了自身力量 。以郑成功自身的实力,不知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挽回天下 。
备战有疏漏
第一次遭遇台风损失八千人 。在东南沿海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面对恶劣气象还是造成这么惨重的伤亡,就显得有点阴沟里翻船的意味了 。而且这次台风,直接导致了他的第一次北伐失败 。
如果第一次突发天气状况可以理解的话,那么第二次错估南京江面的水文条件就显得不可原谅 。郑成功曾到南京学习过,而且作为本次北伐的最终目标,对情况应该了如指掌才是,然而现实是郑军对南京复杂的水文条件一脸懵逼,还未开战就已出现伤亡 。可以说,抛开郑成功的个人因素,这些不可测的水文导致的非战斗减员也成为郑军失败的一大推手 。
只有水军,不利于城池攻坚 。这应该是郑成功失败的终极因素了 。
这支活跃在海上的抗清游击队以船为基地,发展的自然是水战的家当 。倭盔倭刀在水上接舷战中作用巨大,但是面对城高墙厚的南京,郑军也只能够无语问苍天 。郑成功迟迟不进攻南京,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步兵以及攻城器械,光靠几门缴获的红衣大炮显然是不够的 。
而且,从郑成功围城上看,大军扎营距离多大,不利于互成犄角协防,也导致了郑军对南京只能是“围而不困”,导致后期遭遇清军反扑时很快失败 。
再就是郑军的战斗力 。
一直以来,薄弱的战斗力一直是郑成功的心病,最开始是还未接敌防线就已经崩溃 。后来经过整训稍微好一些,但是在面对新生的清军,郑军的战斗力还是显得矮人三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