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自己养泰迪狗( 二 )


他记得,十七年前,他从海口出发前往琼中,须走国道,坐三小时的班车,路上鸡、鸭、狗乱窜,牛走在汽车的前头 。琼中整座县城不过一条不到一公里长的大街,零星有几家苍蝇馆子,“连盏红绿灯都没有 。”
他下到村镇学校去招募球员,当地的孩子们对足球一无所知 。他只好扔出一个球,让大家随意追逐,能从头追到尾的,就算是半个好苗子 。再进行体能测试,测短跑与立定跳远 。还要比较跟腱长短、足弓深浅等 。
去当地孩子家中拜访,他发现许多家庭甚至没有通电,黑黢黢的屋头点一支蜡烛 。条件好一些的,在屋旁的小溪里接个水力发电机,供奉着一枚非常微弱的小灯泡 。孩子们不穿鞋,或顶多穿双拖鞋,漫山遍野地跑 。村里的许多女孩早早在十三四岁的年纪就嫁了人,十五六岁即做母亲 。
这都是来自城市的肖山从未想象过的 。他意识到,组球队不仅是他自己的出路,也是这些女孩的出路 。最终,他挑选出平均年龄12岁的24人,组成了第一代琼中女足队伍 。
林海云说,球队建立之初,县里曾有过争议,“足球是一个很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东西,有些人会觉得,一个山区贫困县怎么可能养活一支球队呢?但我们想的是,我们不说大话,也没想一步到位把琼中发展成中国足球人才的输送基地——我们就是想让这里的孩子能通过踢球走出大山,能看看外面的世界,能读上大学 。”
肖山(中左)、谷中声(中右)与第一代琼中女足队员合影 。受访者供图
化缘
经费短缺成了琼中女足建队后的头号问题 。
林海云回忆,建队第一年,琼中县的财政并不宽裕,面对一个成果未知的项目,县政府难以立刻拨款支持 。
为球队筹款成了林海云等县领导的个人工作,他称之为“化缘” 。
他邀请琼中县的几位生意人吃饭,“做包工头的,接消防工程的……”在饭桌上把琼中女足的规划一说,恳请大家“能捐多少捐多少”,最后凑得四万元,作为球队的启动资金,也是球员们一年的伙食费 。
他向一些乡镇企业的领导游说,“我说你少抽包烟,少吃顿饭,二十块一双的球鞋,你给小孩子们买十双嘛!”
林海云说,2007年,时任县委书记董宪曾向海口一家公司“化缘”十万元赠予琼中女足 。年底,琼中县政府决议向女足拨款十万元,“当时全县的财政年收入也就三四千万元 。”

梦到自己养泰迪狗

文章插图
但条件依然艰苦 。
梦到自己养泰迪狗

文章插图
第一代球员陈巧翠记得,训练不过两三周,球鞋的鞋头就会被踢烂,球袜烂得更快 。她们采取很多种方法“将就”:惯使左脚踢球的,去找右脚踢球的队友换鞋子,各换得一只相对完好的鞋;球袜的大脚趾部位破了,就换只脚穿,把破洞转移到小脚趾上 。但仍有队友的大脚趾盖被踢得发黑掉落 。
饭也总是吃不饱,一餐“两三片猪肉” 。陈巧翠把面盆一样大的一餐饭吃完,“还没走到宿舍就饿了 。”为省下些买菜钱,谷中声和肖山在球场附近找了块空地种菜,不少队员从家里拿来菜籽 。
建队的第一年,肖山从160斤瘦到120斤 。他的妻子吴小丽不忍心,辞去海口的文员工作,来到琼中,不领一分工资,为肖山分担后勤工作 。
这样风雨飘摇至2009年,琼中女足获得了全国女子足球锦标赛U-16组别季军,所受的关注与关爱慢慢多了起来 。那年,琼中县政府特别嘉奖球队五万元 。
2012年,在县政府的促成下,琼中女足注册成立琼中女足管理中心,挂靠在教育局下,成为了事业单位,县政府每年固定拨款80万元 。同年,肖山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教师”,琼中女足得到海南省的财政奖励100万元,球员的伙食费上调至45元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