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不可与霍去病同日而语,因为美和亲功绩被后世夸大

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 , 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 。这话到现在还被一些人引用 , 反复说道 。事实是还如此呢?显然 , 和亲的功劳是被加大了 。这中间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是王昭君漂亮 , 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 而中国文人似乎在这一方面情有独钟 , 见到漂亮女人就写诗 , 不断留“香魂” , 夸大漂亮女人的漂亮 , 夸大漂亮女人的功绩 。客观分析 , 王昭君是有历史功绩的 , 但要说因为她的和亲使汉地边塞烽烟熄灭了50年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而她与霍去病更不可能同日而语 。
汉朝由匈奴“兄弟”到“长辈”的地位变化靠的是国力
匈奴这个民族在秦汉之间一直与中原战争不断 。有人说 , 这是因为他们是个马背托起的民族 , 逐草随畜 , 游牧为生 , 贪而好利 , 抢掠成性 , 不讲信义 。《汉书.匈奴传》:“是故圣王禽兽畜之 , 不与约誓 , 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 , 攻之则劳师而招寇……来则惩而御之 , 去则备而守之 。其慕义而贡献 , 则接之以礼让 , 羁靡不绝 , 使曲在彼 , 盖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也 。”其实 , 造成匈奴人这种“劣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处地理环境的不足 , 即是不能满足自身需求与自给 , 没有贸易便出来抢 , 抢到了又十分骄傲 , 由此形成“惯性” 。
这种“惯性”并不是靠一个女人的和亲就能解决的 。但王昭君出塞后 , 汉匈奴双方的烽烟为什么会熄灭50年 , 进而使匈奴出现了“边城晏闭 , 牛马布野 , 三世无犬吠之警 , 黎庶忘干戈之役” , 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呢?这与和亲的关系并不十分大 , 而在于从古到今人们都说的那句话——和平是打出来的 。
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 , 汉武帝举一国之力强势出击 , 已使匈奴接近于崩溃 。这一点我们从公元前121年 , 霍去病河西走廊大败匈奴 , 匈奴人唱着“失我祁连山 , 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 , 使我嫁妇无颜色”而去 , 金城(兰州)、河西并南山盐泽(今罗布泊)空无匈奴 , 以及漠北之战后匈奴一时无力渡漠南下 , 即“匈奴远遁 , 而漠南无王庭”等等都能看得出来 。
其次 , 匈奴境内的自然灾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 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到地理环境问题 。《汉书》:“贰师在匈奴岁余 , 卫律害其宠 , 会母阏氏病 , 律饬胡巫言先单于怒 , 曰:‘胡攻时祠兵 , 常言得贰师以社 , 今何故不用?’于是收贰师 , 贰师(怒)〔骂〕曰:‘我死必灭匈奴!’遂屠贰师以祠 。会连雨雪数月 , 畜产死 , 人民疫病 , 谷稼不孰 , 单于恐 , 为贰师立祠室 。”意思是 , 李广利投降匈奴后 , 匈奴人要将他杀掉用以祭神 。李广利临被杀时 , 怒骂道“我死必灭匈奴!”而他死后 , 匈奴竟然真的接连数月雨雪不断 , 家畜死亡 , 百姓疫病不断 , 种植的黍穄也无法丰收的局面 。单于害怕了 , 于是为李广利立了祭祀用的祠堂以慰亡灵 。
这时 , 人们应该看到 , 在经历了汉朝强力打击及自然灾害之后 , 匈奴确实需要安生养息了 。虽然他们还有些“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的意思 , 但确已折腾不起更大的风浪了 。这点 , 我们在匈奴对待汉朝的态度变化上也能看出来的 。在冒顿单于时 , 匈奴人一直称汉朝是“兄弟” , 但到了且鞮侯单于(前101—前96年在位 , 呼韩邪单于曾祖父)时 , 他害怕受到汉朝攻击 , 于是说:“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 。”汉朝由“兄弟”到“长辈”的地位变化靠的是国力 , 而不是和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