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迈兮,请翻译谢庄的《月赋》( 五 )


上为顾炎武所引述 , 详参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册)(台北:世界书局 , 民国八十年五月 , 八版 , 杨家骆主编《中国思想名著》) , 卷十九 , 〈假设之辞〉 , 页四六○ 。
指「委照而吴业昌」一句 , 见(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京都:中文出版社 , 一九八二、十、出版 , 影印石香斋藏版) , 「文选」卷一「赋」 , 叶十六 。
由於〈月赋〉以「陈王初丧应、刘 , 端忧多暇」为开头 , 让谢庄笔下的「月」注定是以愁忧的形态出现 。风月、山水本是无情的 , 因人而使它沾染了许多的情感 , 「月」亦是如此 , 它本身并没有喜怒哀乐 , 是谢希逸让它带著情感的色彩 。而长年为病所苦的谢庄 , 自称已是「常如行尸」而「无意於人间」6 , 有这样子的情怀 , 心中那份说不尽的哀戚 , 当然也很容易渲染了所见到的「月」 。
人也会随著外在景观的改变 , 而体悟自我 , 所谓「春秋代序 , 阴阳惨舒 , 物色之动 , 心亦摇焉」7 , 正是这个道理 , 而一年四季中 , 最容易让人有悲伤、凋零之感的 , 应是「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天 , 在这样的季节里 , 「月」自然也会浸染惆怅与孤凄 。所以 , 谢希逸也就以秋天的「月」做为〈月赋〉描写的主题对象 。

「月」既然是全文描写的主题对象 , 而谢庄在四百四十三个字中 , 直接点出「月」字的 , 虽然仅有六次 , 但是每一次都是那麼恰到好处 。
曹子建因刚遭受知己亡故之痛 , 忧闷不乐 , 已久未出游 , 夜半时分愁绪又起 , 遂外出解闷 。遥望著天空 , 见到「白露暧空 , 素月流天」 , 心中不胜感慨 , 低声吟诵起《诗》句来 , 仍觉不足以消愁解闷 , 於是要王仲宣为此情此景写一篇文章 。原本愁思是闷在曹植的内心里 , 因为偶然之间见到「月」 , 那份内在的情绪也就有了一个可供寄托的外在具象——「月」 , 让无情的「月」和有情的人彼此接轨在一起 , 展开了对「月」的描写 。
王粲在陈王受意之下 , 先是一番的谦虚 , 述说自己的不才 , 幸蒙陈王的恩宠 , 不敢有负此恩 , 只好姑且一试 , 接著就说道:「日以阳德 , 月以阴灵 。」以类此「日」、
…………………………………………………
参(梁)沈约撰:《宋书》(台北:鼎文书局 , 影印新校本) , 卷八十五 , 〈谢庄传〉 , 页二一七一 。
见(梁)刘勰著、王更生注译:《文心雕龙读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民国八十年九月 , 初版四刷) , 卷十〈物色〉 , 页三○一 。
「月」的对比 , 及其延伸出的「阳」、「阴」观念做为开头 , 引领出种种附著人的价值观的「月」和「月」的神话传话 , 可以说是铺陈、说理的成分多 , 而写景、抒情的成分甚少 , 「朒朓警阙 , 朏魄示冲」 , 将「月」相的变化说成了是在警示人君的作为须合德 , 须谦冲;「委照而吴业昌 , 沦精而汉道融」 , 更引用了梦「月」入怀的神秘传说 , 让「月」与朝代、家国的兴衰产生了一定的系连 , 凡此种种 , 想必是汉赋「铺采摛文」和「劝百讽一」的遗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