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唱和集解,盛唐时期的刘白指

盛唐时期的刘白指

刘白唱和集解,盛唐时期的刘白指

文章插图
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 ,彼此慕名已久 ,并有书信往来,但在很长时间内 ,一直不曾谋面。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当时白居易也因病免去苏州刺史,在返京途中,两人在扬州相遇,神交已久,初次相逢,既喜且悲,此后,两从一直有诗相互唱和 。刘禹锡将自己和白居易的唱和诗编为《刘白唱和集》,这里他将自己和刘禹锡合称为“刘白” 。
如果说李白、杜甫是盛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李商隐、杜牧是晚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那么中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就是刘禹锡和白居易 。所以,人们便将他们并称为“刘白” 。
刘白指的是那俩位诗人
刘白唱和集解,盛唐时期的刘白指

文章插图
唐中期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的并称.两人友谊深厚,写有大量酬唱诗,编写《刘白唱和集》三卷内.白居易曾以“四海齐名容白与刘”自夸.二人诗通俗明白,流畅上口.白诗于平浅中有铺张放纵之势,刘诗在细致中却比较节制约束;刘诗思想内容虽不如白诗丰富深刻,却善吸取民歌精华,而具有优美圆熟的艺术技巧.
为什么白居易有元白刘白之称
刘白唱和集解,盛唐时期的刘白指

文章插图
“元白”就是元稹和白居易的合称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
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 。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 。
《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 。”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 。”
本人观点:白居易比较谦虚,所以自称“元白”,另外也表达了对元稹的惺惺相惜之情,白不愧为中唐大家风范!
“刘白”是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合称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
有谁有《陋室铭》字词全解的啊
刘白唱和集解,盛唐时期的刘白指

文章插图
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古义(弹奏)今义(调动)
丝竹:古义(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管弦乐器)
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
惟吾德馨,名词作动词,品德高尚而名声远扬 。
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漫上 。名词作动词,变绿 。
草色入帘青,名词作状语,使……变绿 。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本文选自《全唐文》.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 。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 。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 。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理清晰,论证周密,文采沛然 。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