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消暑旧时:皇帝吃冰饮吃到拉肚子

【宋代消暑旧时:皇帝吃冰饮吃到拉肚子】《水浒传》第十六回,“青面兽”杨志押送生辰纲去东京,正逢三伏天气,路上又热又渴 。走到黄泥岗,看见“白日鼠”白胜挑着两桶酒叫卖,杨志手下那帮军兵为了解渴,凑钱买了一桶酒,你一碗我一瓢,一会儿就喝完了 。
网络配图
喝酒怎么能解渴呢?因为宋朝的酒都不经过蒸馏,度数很低,味道偏甜,跟现在的啤酒差不多 。天热的时候喝上几碗冷酒,相当于喝扎啤,既能解渴,又能降温 。
街边摆满冷饮摊
宋朝的饮料比较丰富 。宋朝人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冷酒,还能吃上各种各样的冷饮 。比如说北宋东京汴梁,一到农历六月份,街道两旁摆满了冷饮摊,冷饮摊上撑着青布大伞,伞底下摆着红木桌椅,等着顾客买冷饮吃 。当时都卖什么冷饮呢?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冰雪甘草汤”、“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凉水荔枝膏”名目 。另外据《梦粱录》记载,南宋首都杭州也有卖冷饮的,主要出售“药木瓜”、“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
咱们现代人只知道冰粥、炒冰、冰激凌,听了“冰雪甘草汤”、“冰雪冷元子”这些宋朝冷饮名称,往往一头雾水,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东西 。我来简单解释一下:所谓“冰雪甘草汤”,就是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汤,然后放凉,放凉以后再加进磨碎的冰块;“冰雪冷元子”是用黄豆和砂糖做的,把黄豆炒熟,去壳,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面;“生淹水木瓜”比较简单,把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块,泡到冰水里面;“药木瓜”比较麻烦,先用滚水把整只木瓜煮到发白,然后用刀挖开木瓜盖儿,把瓤掏净,用水冲洗一下,往木瓜里面放盐,放藿香、白芷、砂仁,也可以按照需要放其他中药材,然后再加点儿清水,搁到阴凉地方,过一夜,木瓜里面的水干了,把那些药材倒出来,再往里面放蜂蜜,再过一夜,蜂蜜也都渗到木瓜里面去了,这时候把木瓜切成小块,用冰水泡着吃;“雪泡豆儿水”和“雪泡梅花酒”很简单,“雪泡”就是冰镇,雪泡豆儿水就是冰镇绿豆汤,雪泡梅花酒就是指冰镇梅花酒 。
用冰窖藏天然冰
咱们前面介绍的这些宋朝冷饮都离不开冰,要么需要冰镇,要么得跟冰块混合,要么直接泡到冰水里面去 。可是宋朝又没有现代化的制冷设备,就是有制冷设备,那时候也没有电,怎么能制出冰来呢?
网络配图
宋朝人有办法,他们不制冰,只藏冰 。换句话说,他们做冷饮时用的不是人造冰,而是天然冰 。每年十冬腊月,河水里结了厚厚的冰块,宋朝人把冰块凿下来,运到专门存放冰块的地下冰窖里,密封严实,等到来年夏天再一块一块运出来,或者自己做冷饮,或者卖给那些想做冷饮的人 。
宋朝人贮藏冰块,除了用来做冷饮,还用来保存食物,以及在夏天给房间降温 。宋朝有一种比较原始的冰箱,叫做“冰鉴”(参见《宋会要辑稿》),其实就是双层的木桶,下面有基座,上面有盖,中间有夹层,把冰块放到夹层里面,盖上盖,好长时间不会融化 。用这种木桶存放食物,能避免变质,如果在房间里多放几个这样的冰桶,能把室温很快降下来 。
冰鉴不是宋朝人发明的,早在春秋战国就有,不过早期的冰鉴是用青铜铸成的,青铜是金属,热传递比较快,夹层里的冰块容易融化 。宋朝人用木制冰鉴代替青铜冰鉴,造价又低,效果又好,是很聪明的改进 。可是无论青铜冰鉴还是木制冰鉴都很笨重,不方便长途携带,而冷饮还必须存放在冰鉴里面,所以卖冷饮只能固定摆摊,不能像卖酒一样挑着卖,所以押送生辰纲的杨志一伙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黄泥岗买不到冷饮,只能买酒解渴 。众所周知,想劫生辰纲的晁盖等人在酒里下了蒙汗药,杨志他们喝完酒就晕过去了,十万贯生辰纲被抢劫一空 。假如他们当时忍住不喝酒,一口气赶到东京汴梁,找一个冷饮摊坐下来,每人来一碗冰雪甘草汤,或者喝一碗雪泡梅花酒,肯定不会中晁盖的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