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即位时康熙遗诏是如何被宣布的( 三 )


十二月初三,康熙的梓宫被移到景山寿皇殿暂时安放,并继续举哀 。六天后,即康熙去世二十七天,雍正释孝服,搬进养心殿,正式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 。
次年(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雍正亲自扶康熙的灵柩至遵化东陵,将之安放享堂 。当年九月,雍正再次来到遵化,将灵柩放入地宫,完成了康熙的整个葬礼 。
雍正即位的整个过程,并没有出现康熙担心的“束甲相争”的事情,一路过来倒是十分平静,让驻京的朝鲜使节颇有些意外 。朝鲜人对康熙死后的局势不抱乐观,他们在第一次废太子时就认为“彼国不预建太子,似必有五公子争立之事”,“康熙死后,兵乱可翘足而待” 。但是,康熙驾崩后,并没有出现朝鲜人预测的事件 。
和《清世宗实录》等清朝官书记载不同的是,《朝鲜李朝实录》里提到大学士马齐领受遗命的事情 。在《清世宗实录》和《大义觉迷录》里都只是提到隆科多领受康熙遗命,并没有马齐 。但从雍正后来任命马齐为四大总理事务大臣之一时,似乎也应出于康熙的安排 。
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让大臣们公推储位候选人,马齐当时力挺八阿哥胤禩,其地位相当于“八王党”领袖 。如果没有康熙的旨意,雍正断不会提名马齐做总理事务大臣 。这里要插一句的是,马齐因为公推储位候选人的事件被康熙打了一顿后被革职退养,但在康熙末年佟国维去世后,因满人大臣中缺乏与汉臣对抗的威望之臣,于是康熙让马齐复出并出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内务府总管,以维持满汉大臣间的平衡 。
康熙既然不打算把遗诏直接公开给诸皇子的话,他必然要找在朝廷中能够掌控政局、又是自己所信赖的亲近大臣 。以马齐的职位、威望及其与康熙的特殊关系,由他来领受遗命是完全够格而且合理的 。不过,马齐之前是支持八阿哥胤禩的,至于他是改变了主意还是忠实执行了康熙的遗诏,目前不得而知 。事实上,如果马齐忠实执行了康熙遗命的话,这倒反过来证明了胤禛继位的合法性 。
和马齐情况类似的是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隆科多,他和他的家族(佟国维、鄂伦岱等)开始也是支持八阿哥胤禩的,在康熙末年因为胤禩屡被打压,后来似乎变得中立 。但要说他投入了胤禛的阵营,似乎也没有确凿的证据 。这样的话,也只能姑且推论康熙的威信使得隆科多(也许还有马齐)忠实的执行了遗诏,胤禛由此顺利继位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隆科多其实是雍正继位的关键所在 。当时隆科多掌握了京城的卫戍部队,整个京城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可能进出京城 。当时隆科多忠实的执行了雍正的命令,封闭京城九门,维护了康熙死后的秩序并防止了任何可能的政变企图 。要没有隆科多的支持,雍正的继位是不可想象的 。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很多人怀疑雍正在康熙死前,已经拉拢了隆科多等人 。他们认为,之所以没有找到马齐、隆科多加入胤禛集团的证据,主要是雍正后来任命马齐、张廷玉等人修撰前朝实录时,已经将不利于雍正的材料都删除干净 。
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至少有一点值得怀疑,那就是对比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实录时,康熙朝的记载似乎明显偏少 。顺治时期的实录是每年八卷,雍正时期是十卷,乾隆时期是二十五卷,而事件发生最多的康熙朝,却每年只有五卷,这就不得不让人生疑了 。更奇怪的是,不但马齐家族备受荣恩,连修书的张廷玉也颇受殊荣,乾隆即位时便写下诏书保证他死后配享太庙,而在整个清代,汉大臣里只有张廷玉有此待遇 。所以说,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其实说不清,也许真相早已经被湮灭在那些被销毁的材料当中,后人根据前代留下的史书寻找真相,也许正被修书人有意无意的引到其他的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