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则天逝后留下的八大未解之谜,饲养男宠只是为了性欲吗?( 三 )


6、陵寝之谜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 。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然而在这1200多年漫漫岁月里,乾陵偏偏可以独善其身 。
难道说,盗挖乾陵的人没有吗?不,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一刻,梁山就没消停过 。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他率40万农民起义军,几乎铲平了半座梁山,但因判断错了方向而一无所获 。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 。和黄巢一样,他也兴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遂此绝了念头 。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出动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用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将整支部队摧毁成七零八落 。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
7、年寿之谜
关于武则天年寿,在正史中有三种说法:八十一岁说、八十二岁说、八十三岁说 。《考异》:“《旧则天本纪》崩时年八十三,《唐历》、焦璐《唐朝年代记》、《统纪》、马总《唐年小录》、《圣运图》、《会要》皆云八十一岁,《唐录》、《政要》贞观十三年入宫 。据武氏入宫年十四,今从吴兢《则天实录》为八十二,故置此年 。”
十四岁入宫,是确定武则天年寿的参照年份和事件 。笔者就此有专门考证:贞观十一年(637年)底至十二年(638年)初,唐太宗出巡在今河南、山西两省境内 。
他在十二年二月离开东都洛阳,车驾西还 。唐太宗当在此时“闻其美”而将武则天纳入后宫为才人 。据此推断,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624年),死于神龙元年(705年),按我国虚岁的传统算法,享年八十一岁 。
8、“无字碑”之谜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死于东都洛阳仙居殿 。唐中宗与群臣商量,要将母后合葬于其父乾陵,遭到给事中严善思的反对,他引用风水之说及男尊女卑的伦理,主张“于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取生墓之法,别起一陵”,就是另建一座墓 。唐中宗敕令百官详议,最终还是遵从武则天“归陵”遗诏将其祔葬于乾陵 。
乾陵,在陕西乾县城北梁山上 。陵前有两座高达6.3米的石碑,一座为《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为唐高宗所立;另一座为唐人为武则天而立,因通体无字,故被后人称作“无字碑” 。中国帝后陵寝向来没有立碑之例 。
然而,武则天陵破例立碑,却又破例而不在碑上留字,令后人议论纷纷 。一般认为,表示武则天对自己一生的功过,留给后人,任其评论 。可是没有任何记载,表明这是她生前亲自立下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皇帝功德,光照普天,不需要立碑赘述 。此说不然,因为《述圣纪》便是颂扬唐高宗的纪念碑 。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身为李家媳妇却以周代唐,以后被推翻又由皇帝转身为李家媳妇的身世不好表述 。此说亦不然,已有《哀册文》为其做了辩护 。笔者根据乾陵前两碑均6.3米高的规制做如下猜测:当年,武则天在安葬唐高宗时准备了两块碑,一块即《述圣纪》碑,另一块则是为自己所备,待百年之后,再刻上文字 。
不料,武则天竟是逊位下场,且很快就死了 。唐中宗君臣既然满足了她祔葬乾陵的愿望,那么,把她生前所备之碑也就随之立在了乾陵 。当时作《哀册文》,写在纸上念一念,可做权宜 。如果将类似文字刻在石碑上,让她流芳千古,永垂不朽,那可就别当另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