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儒家的政治主张 儒家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伯乐,便有千里马 。”我们庆幸世界上有一个伯乐,我们发现了千里马的存在 。但是庄子说伯乐发现了千里马,更重要的是伯乐淘汰了大部分不是千里马的马 。
大家好,这是小波读书 。今天继续分享道家经典庄子马蹄铁 。
【道家和儒家的政治主张 儒家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道家和儒家的政治主张 儒家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庄子说,马这种四蹄动物,能在雪地里行走,皮毛能御寒,吃草喝水,抬蹄跳跃 。这是马的天性 。什么高堂其实对马没什么作用,但是直到伯乐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伯乐说:“我善于驯马 。”于是我用烧红的烙铁给马跺脚,用剪刀修剪鬃毛,铲去爪子,用缰绳拴好,编号后依次赶进马厩 。这样一折腾,马里十匹马就死了两三匹 。饿了,不让它们吃草,渴了,不给它们水喝,驱赶它们快跑,不停地疾驰,让它们步调一致,行动一致 。他们被束缚在前面的缰绳和头,并受到鞭子和竹棒的威胁 。结果马都是半死不活的 。马真的喜欢伯乐吗?显然不一定 。
庄子认为,治理天下的人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人各有其平常的本性,织布穿,种田吃 。大家和睦相处,不存在个人偏见 。人都有天生的美德 。他们行动冷静,眼光一致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君子和小人 。他们淳朴,这是人民的天性 。然而“圣贤”出现后,一切都变了 。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告状,极力宣扬“仁义” 。久而久之,人们真的开始怀疑,制作放纵的音乐,规定繁琐的礼仪,于是世界开始分裂 。完整的树木被砍下来做酒杯;白玉被破坏,制成玉石 。庄子说,不弃道与德,如何用仁义?如果不离开自己的本性和真情实感,怎么用礼仪?毁道毁德扬仁义,是“圣人”的错 。这和伯乐发现千里马不是一回事吗?
显然,在这篇文章中,庄子对儒家的“仁”、“礼”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他们所宣扬的仁义违背了自然规律,使人失去了本性和纯真 。就像千里马的出现一样,他们把千里马和不是千里马的马区分开来,给大多数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保持它们的自然本性是道家所提倡的“至德”的表现 。
儒家以仁为核心,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统治伦理三个维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伦理思想体系 。其核心理念是“仁”,即一个人心中有“仁” 。
在家庭伦理上,孔子提倡“孝” 。子曰:“仁为人,亲为最大 。”意思是仁就是爱,爱父母应该是第一位的 。他还说:孝是德的开始 。在儒家的社会伦理上,孔子提倡“兼爱”,要有社会功德和同情心,乐于助人,真诚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处世原则 。
儒家关于治国伦理,孔子提出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治国思想 。他主张“以德治国”,把“以德治国”作为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被称为“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用道德教育人,孔子认为不管人性是善是恶,都可以用道德教育人 。所谓“礼治”,就是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如君臣、父子、贵贱之分 。
所以在这里,庄子批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尤其是它的“仁”和“礼”,也批判了儒家的“圣人、君子、小人” 。但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在讲老子的道学时,其实是有“圣人”一说的 。庄子在这里是否定道家吗?其实不是,因为道家圣人和儒家圣人不一样 。
儒家讲“君子之道”,道家更讲究“圣人之道” 。在《老子》(道德经)中,“圣人”一词出现了32次 。《庄子》中“神人、真人、至尊、悟人、大师”都是指圣人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人无自性,神与人无为,圣人无名 。” 。所以在道家思想中,圣人就是智慧无上的人 。他们不追求礼仪和仁义,却强调“无为”,这是一种常人所能拥有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