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教育传统:探秘淑女养成法

导读:中国传统女子内秀温莞 , 贞顺淑雅 。夫妻之间举案齐眉 , 相濡以沫 , 琴瑟在御 , 莫不静好 。虽然古代女子不能像男孩子一样前往私塾读书 , 但许多人家的女孩还是可以在家接受教育的 , 或由父亲、亲属教授 , 或专门聘请老师传授 。下面就和小编去了解一下吧 。
网络配图
而古代女子教育所使用的教材 , 既不同于男子所使用的成人教材 , 又有别于蒙学读物 , 自成一套体系 , 显示出其为“女学”的特点 。古代女学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内容全部集中于妇德、妇职和闺门礼仪 , 其中影响较大的教材有四类 。第一是纪传类教材 , 如刘向《列女传》 , 分为“孽嬖”、“辩通”、“节义”、“贞顺”、“仁智”、“贤明”、“母仪”等七类 , 每类代表人物为十五人 。
《列女传》强调“君臣、父子、夫妇三者 , 天下之大纲纪也” , 宣扬贞顺节义、宽容去妒、循法守礼等妇德 , 同时也对一些关心国事 , 具有通才卓识、机敏干练、富于聪明才智的普通民女予以赞扬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为妇女立传的专史 , 体现了对妇女“兴国显家”作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 。第二类是阐明义理类教本 , 如班昭的《女诫》 。
《女诫》分“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篇 , 着重从理论上论证女子立身处世的道理 , 并具体规定了约束女子言行的准则 。《女诫》被奉为古代女子教育的经典 , 被誉为“简要明肃 , 足为万世之规” 。
网络配图
第三类是论传综合类教本 , 如吕坤《闺范》共辑录了经传典籍及历代女教家训的“嘉言” , 选摘了历代妇女可资效仿的“女子之道”、“夫妇之道”、“妇人之道”、“母道”、“姊妹之道”等九类“善行” , 流传颇广 。另外还有仪则规范类教本 , 如《女论语》分“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和柔”、“守节”等十二章 , 语言浅显通俗 , 对推广普及正统女教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
帝王后妃、重臣名儒亲自撰写 , 是古代编印女教读本的又一特点 。唐代长孙皇后“传古妇人善事 , 勒成十卷 , 名曰《女则》 , 自为之序” 。武则天召士人撰写《孝女传》、《古今内范》等书 , 并以女皇名义颁行天下 。明代数位皇后分别撰写了《内训》、《女鉴》、《女训》 , 帝王为之作序 。
其馀刘向、班昭、蔡邕、诸葛亮、曹植、魏征、解缙、张居正等名家也都有此类着述 。形式多样、通俗易懂也是古代女学教材的特点 。在成百上千种女教读本中 , 既有面向宫闱后妃、官宦闺秀的 , 也有面向乡姑村妇的 。形式上 , 或纪传 , 或论说 , 或图像 , 或格言 , 不拘一体 , 灵活多样 , 满足了向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文化层次妇女施教的需要 。
网络配图
“夫画者 , 所以助教化 , 成人伦” , 为普及女教 ,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 着者还尝试为女学教材插图配画 。刘向把《列女传》“画之于屏风四堵” , 顾恺之为《女史箴》作插图 , 仇英为《列女传》配图像 , 这些图文并茂的读本 , 使空洞的说教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