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猎就像打仗各期代帝王都喜欢狩猎的原因

导读:围场是专门用来打猎的地方,早在隋朝就有布围打猎的记载 。清统治者非常重视围猎活动,在入关前的天命四年(1619年),就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多处围场 。清入关后,清王朝为保证能从东北这个“根本之地”征招到拥有战斗力的八旗武装,就将围猎活动作为军队训练的一种特别形式 。
网络配图
盛京围场“设一百零五围按年轮转捕猎”,其中有预备皇帝巡幸东北时围猎的“御围”11围(处);供盛京内务府每年为皇室采捕贡物的“王多罗束围”11围;专门供捕鹿制作晒肉干和进贡活鹿的“鲜围”14围;设在偏僻山区的“窎远围”6围;以及每年供演练军队和射猎的“应捕围”63围 。
【打猎就像打仗各期代帝王都喜欢狩猎的原因】围场在清代统治者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并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围场制度 。
皇帝打猎声势浩大
清入关后,不忘东北这块“龙兴之地”,把盛京设为陪都 。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先后10次到东北巡幸,并多次到盛京围场行围 。
皇帝行围过程分为待围、撒围、合围、罢围几个阶段 。待围时,八旗官兵在各章京的率领下,按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的次序集结,在统围大臣的指挥下,以黄旗为核心,以白旗、红旗和作为通讯标志的蓝旗分列左右两翼 。撒围时,左右两翼的马队分别在左翼官和右翼官的统辖下,以蓝旗为末尾向外撒开并逐渐合拢,直到人和马并齐,严实如铁桶般形成第一道合围圈,再设置第二道合围圈 。然后全体前进,再逐渐缩小包围圈,把野兽围到一块没有树木的低地 。合围就绪后,全体官兵要摘下帽子把马鞭举起高呼“马而阁”(满语,帽子的意思)做为信号 。这时皇帝骑马手执弓箭进入合围圈中,亲自引弓发箭射猎后,再下令御前大臣、侍卫等开始放箭射猎 。皇帝射中的猎物,有专门挑选出来善于骑射的侍卫去追获 。
行围时,遇到老虎等猛兽是不能随便射杀的,必须奏报皇帝,同时传报诸贝勒 。皇帝或策马前去,或委人去猎杀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在第二次东巡中,行围时挑选出的随侍的弓箭手就有3000多名,其亲手射杀的猛虎有39只之多 。皇帝行围完毕后,还要举行“燕赉”,就是对随从行围的王公、将军等赐宴招待、论功行赏 。
网络配图
围场打猎如同打仗
盛京围场除供皇帝巡幸时举行临时的行围外,每年都要举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行围,主要是通过围猎活动演练八旗军队,同时捕捉部分贡物 。行围作为演练军队的一种方式,像打仗一样制定有严格的法令和纪律,规定“围场随猎官兵等人,有行走不齐,前后杂乱以至呼应不灵者,该管官罚俸一月” 。行围时,无论是遇到树丛还是苇塘,都要像上战场一样勇往直前,不许退避,否则就要受到处罚 。
行围是真刀真枪的演练,伤亡在所难免 。当时规定,对行围中被射死的人,一律“照阵亡例”给予抚恤 。对参加行围的八旗官兵“行围采捕贡献,即于比较技勇,分别记注功过” 。
由于围场在清代具有的特殊地位,清王朝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后,修筑柳条边,将围场作为禁中之禁,对围场的管理和保护十分重视 。对出柳条边外采参、采蜜的人丁,要由所在地的官厅发给出边执照,上面写明持照人的年龄、相貌及面色,以便核对,还严格规定了出入边门的名称,对进山、出山的路途也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以使他们避开围场所在的地方 。对违禁偷猎的人,制定了惩罚的规定:“盛京威远堡南至凤凰城边外,山谷附近围场处所,拿获偷伐木植、偷打鹿只人犯……杖一百,流三千里 。”对于看守围场失职的官兵,也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