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成语 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成语

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以口语的形式、比喻或概括的手法表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是一种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和使用的“现成话” 。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成语  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成语

文章插图
汉语的“现成话”有很多,和谚语相似又相区别的还有成语、歇后语等等 。
谚语和成语比较,可以看出有下列一些方面的差别 。第一,谚语主要以口语形式存在,是相当浅近易懂的通俗用语;成语主要以书面语形式存在,许多成语保留有“文言”成分 。同一意思,文白之分非常明显: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成语  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成语

文章插图
饮水思源(成语)——吃水不忘打井人(谚语)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成语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成语】见异思迁(成语)——这山望着那山高(谚语)
众擎易举(成语)——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
“吃水不忘打井人”“众人拾柴火焰高”比“饮水思源”“众擎易举”要通俗得多,更加口语化 。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成语  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成语

文章插图
第二,成语言简意赅,形式上是词化了的词组,多数为四个音节;谚语以总结经验为主,多采用短句或对联式的韵语 。成语虽有八个音节的,实际上是四个音节的扩大形式,例如“宁为鸡口,勿为牛后” 。事实上,八音节的成语有一部分还是从谚语转化过来的 。
第三,成语、谚语都是定型性的现成话,但成语的定型性更强,相对地说,谚语的定型性没有成语门 。在一般情况下,成语是“一字不易”,谚语却可以因地而有不同的说法 。“愚公移山”在坚贞不屈”不能说成“愚公搬山”“坚贞不服”;“跑了和尚跑不了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却可以说成“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一个谚语可以有儿种近似的说法,而其整体意义并不受影响,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并没有整体意义上的区别 。
第四,在造句功能上,成语可以独立成句,但多数是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谚语可以充当句子成分,但多数独立成句 。单说“天长地久”“满城风雨”,听者会觉得意思没完,成了半截儿话,单说工作没大小,志气有高低”“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听者觉得这句话意思完全了 。谚语单独成句,单句、双句的都有 。
第五,谚语通俗易,口头流传,因此它和人民群众关系深;成语,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成语,从古书上大都可以找到它们形成的来源或出处,因此,相对来说,它和知识阶层关系更密切些 。不过,和前四点比较,它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