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前明知朱棣必反,为何不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靖难之役”、“玄武门之变”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两次王权之争,从根本上来看都是因为没有继承权但是又手握重兵,只能通过这种暴力的方式来达到登上王位的目的 。这两次军事夺权虽然搞的全民皆知,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却没有让国家的根基发生改变,相反的却推动了当时的王朝发展 。不论是李世明还是朱棣做到了一个帝王应该做的事情,让王朝朝着强盛之路迈进 。
当时“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仓促起事,能够成功真的是有点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朱棣的“靖难之役”却实打实的准备了很长时间 。在朱元璋在位期间就知道这位燕王可能有不臣之心,但是朱元璋却没有将朱棣起兵这件事情扼杀在摇篮里 。
【朱元璋死前明知朱棣必反,为何不将其扼杀在摇篮里?】朱元璋在临死之前,依然认定朱棣的谋逆是必然的,所以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二日颁发圣旨,让远在边地的晋王做好准备,陈用、张杰、庄德要预备好兵马,时刻提防这燕王 。这就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已然是知道燕王肯定在自己死后要谋反的,所以让晋王做好迎战朱棣的准备 。从这件事情上也能够得知,朱棣在篡位之后编发《奉天靖难记》,三次修改《太祖实录》这样的做法只是为了给自己谋逆的事情寻找一个堂皇的借口罢了 。
当时的朱元璋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呢?他没有政治斗争的经验,没有军事素养,有的只是皇帝的宠爱,难道江湖老油条朱元璋不知道这件事情吗?放着能征善战的朱棣不用,无白的给自己的孙子找个强大的敌人?
如果真的说朱允炆百无一用到是有点冤枉他了,他虽然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他礼义廉孝、躬亲必行,这正是朱元璋看中的一点,洪武末年,明朝内外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从外患上来看已经不存在能让明朝伤筋动骨的敌人,正是这一点我们也能知道为什么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没有发生边境危机的原因 。
朱允炆可以说是当时最好的皇位继承人,和平时期需要的是文治,而朱允炆恰好是这样一位君主,他如果在政治上面能够成熟一点,在削藩这件事情上做的更加温和点,或许不会有燕王谋反的事情发生,亦或者在战争期间不要发布不要伤害燕王这样的命令,失败的人肯定就是朱棣 。
当时朱元璋也是站在全国这个大的布局上来看待问题,他对自己的各个儿子品行都非常了解,朱樉、朱棡、朱橚均难成大器,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撼动朱允炆的地位,只有燕王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所以他在临死之前让晋王协防,给朱允炆布置防控争取时间;还有一个就是朱元璋小看了人性,他认为只要燕王起兵全国必定亲王,群起而攻之,但是后面的发展却超出预料,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很多大臣都认为这是朱家内部的家世,最后作壁上观,隔岸观火的态度要了朱允炆的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