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茶圣陆羽神一般的存在( 二 )


传说之三
陆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行,南方则儒禅汇流 。
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 。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皎然 。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 。皎陆相识之后,竟能结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其情谊经《唐才子传》的铺排渲染,为后人所深深钦佩 。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 。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
传说之四
陈师道在《茶经序》里这样写道:“夫茶之着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 。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 。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 。”也就是说,陆羽是天下第一个写茶书的人,对茶事人事功不可没 。
因为有了一部《茶经》,陆羽从唐代起,就开始被人尊称为“茶圣”,这可是亘古未有的巨大荣誉 。而陆羽为之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估量的 。
从火门山上下来之后,年仅十九岁的少年陆羽便心无旁骛,立志于对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 。全唐诗里收录了他着名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安史之乱”后,陆羽一路考察茶事,辗转来到江南的湖州,当时年仅二十四岁,从此定居于此,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用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充实《茶经》的写作 。
网络配图
传说五
据说,唐代竟陵积公和尚,善于品茶,他不但能鉴别所喝是什么茶,还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 。这种品茶本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积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 。这消息也传到了代宗皇帝耳中 。代宗本人嗜好饮茶,也是个品茶行家,所以宫中录用了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 。代宗听到这个传闻后,半信半疑,就下旨招来了积公和尚,决定当面试茶 。
积公和尚到达宫中,皇帝即命宫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叶,赐予积公品尝 。积公谢恩后接茶在手,轻轻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茶 。皇上因问何故?积公起身摸摸长须笑答:“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 。饮惯他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 。”皇帝听罢,问陆羽现在何处?积公答道:“陆羽酷爱自然,遍游海内名山大川,品评天下名茶美泉,现在何处贫僧也难知晓 。”
于是朝中百官连忙派人四处寻找陆羽,不几天终于在浙江吴兴苕溪的杼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进宫去 。皇帝见陆羽虽说话结巴,其貌不扬,但出言不凡,知识渊博,已有几分欢喜 。于是说明缘由,命他煎茶献师,陆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后,先献给皇上 。皇帝接过茶碗,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 。接着就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和尚品尝 。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叫好茶,接着一饮而尽 。积公放下茶碗,兴冲冲地走出书房,大声喊道:“鸿渐(陆羽的字)在哪里?”皇帝吃了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哈哈大笑道:“我刚才品的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就知道是渐儿来了 。”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 。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