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魔力:欧洲君主为何痴迷中国瓷器

导读:瓷器在欧洲被称得上是“白色黄金” , 它精美绝伦 , 耐久性强 , 发源于中国 。然而欧洲人为何会如此痴迷于瓷器呢?
据说 , 首件欧洲瓷器是出自一位名叫波特格的德国人之手 。波特格是位炼金术士 , 自称知道将铅变成黄金的诀窍 。14世纪 , 旅行家马克·波罗首次将瓷器从中国带回欧洲 。那是一个精致小巧的茶壶 , 表面带着灰绿两色文理 。除瓷器之外 , 他还带回了绸缎、香料和散着麝香气味的小香炉等 。
网络配图
直到16世纪 , 欧洲葡萄牙和荷兰才开辟商道 , 正式与远东通商 , 引得大批东方制品流入 , 市场一片繁荣景象 。在这些制品中 , 瓷器独由中国出产 。当时 , 只要描述好样式 , 下了订单 , 就能期待中国优质的瓷器进入西方 。
一碟清式瓷盘 , 中部绘制着耶稣受洗礼的场景 , 背景是郁郁葱葱的木兰树 , 边缘上绘制着几个跳舞的天使 。一只镶着金边的瓷壶 , 表面勾勒出乔治·华盛顿的面孔 , 栩栩如生 , 这把壶制造于18世纪到20世纪间 。直到今天 , 西方人仍在惊叹瓷器的精美和技艺的繁复 。
烧制
倘若欧洲人能在本土制成瓷器 , 价格将更为便宜 , 购买也更为容易 , 同时也会减少装运时的破损和差错 。但在长达500多年时间 , 欧洲人对瓷器的制造束手无策 。
【瓷器的魔力:欧洲君主为何痴迷中国瓷器】马克·波罗对制作工艺的显然无法找到要领 , “瓷器由沙土或黏土制成 , 土从地下挖出 , 堆成土丘 , 露天放置30到40天 , 接受风吹、雨淋及日光照射 , 由此 , 土得到提纯 , 加工制成的瓷器也呈现更明亮的色泽 。”
1550年 , 又有人认为 , “瓷器由地下某种液体加工制成 , 这种液体为东方独有” , 1557年有人提出了更加似是而非的假设 , “将蛋壳或鱼鳞研磨至粉状 , 与清水搅拌 , 放入模具中 , 埋入地底 。一百年后 , 再将其取出 , 成形后的制品便是瓷器 。”
这些说法均不准确 。瓷器最核心的成分其实是高岭土和瓷石 。直到18世纪初 , 传教士昂特雷科莱以信件方式描述了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 , 中国的瓷器之谜才开始在欧洲揭开面纱 。
埃德蒙在作品《白瓷之路》中 , 记述了瓷器出现和传播的历史 。瓷器诞生于景德镇 , 之后 , 德国炼金术士波特格便宣布自己制成了瓷器 , 瓷器传到了德国麦森 , 欧洲首家瓷器工厂得以建立 。
后来 , 英国信徒WilliamCookworthy也制成瓷器 , 随后英国工艺公司Wedgwood诞生了 。如今 , Wedgwood已成为全球最具英国传统的陶瓷艺术象征 , 成为英国皇室的御用瓷器提供商 。
网络配图
瓷器制作过程中 , 耐心和技术两者缺一不可 。哪怕水多一点 , 就可能改变瓷器的质地 。瓷器厚度也必须均匀 , 否则瓷器在冷却环节时 , 会出现裂缝 。“其他制品 , 或许薄厚不均没大的影响 , 但瓷器却不然 。制作中任何差错都会导致制作失败” , 埃德蒙写道 。
虽然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 但这丝毫不能掩盖成功后制品的价值 。瓷器薄厚均匀 , 富有光泽 , 又强劲稳固 , 以汤勺敲击 , 声音清亮 , 充满令人惊异的美感和力感 。唐代有诗这样描述瓷器:“巧剜明月染春水 , 轻旋薄冰盛绿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