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天才的宿命——《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古诗解析

唐代的诗歌历来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正如王国维在1912年发表的《宋元戏 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 。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唐诗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以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句诗词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

孤独,是天才的宿命——《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古诗解析

文章插图
假如说唐诗是高峰,那么李太白的诗歌,则是高峰上最为绚烂夺目的一道风景。胡应麟对李 白的五绝推崇备至,曾赞美其五言绝句“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 。不可否认胡应麟这八字评论有过于之嫌。但李白的五绝比起他的其他作品,如五言古风,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歌行等等,丝毫不逊色 。同样体现了李白天生的狂放豪迈的浪漫主义情怀,而《独坐敬亭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原文如下: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孤独,是天才的宿命——《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古诗解析

文章插图
读这首诗的时候,脑子里不由自主浮现出一副蔡志忠漫画式的图像,简简单单的笔画构造,图中,只有孤山一座屹立,雾气山腰环绕,一群高飞的鸟儿渐行渐远。这是一首非常简单的诗,没有太白诗中常见的壮阔浪漫笔调,绚丽大胆的想象,没有惊心动魄的夸张,只是平平静静的二十个汉字,却奇妙地勾勒出了一副清爽的白描。氤氲出一种水墨画的意境 正是这种简单到极致的美,却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淡淡的,却始终萦绕心间,挥洒不去的感觉 。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李白秋游宣州之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已经是整整十年 了 。十年一觉,大梦黄粱,长期的漂泊生涯让李白尝遍了人间沧桑,看透了世态炎凉。也许正是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 。才使得惯于浓墨重彩,挥毫而就的李白晕染出了这首轻巧的小诗 。
孤独,是天才的宿命——《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古诗解析

文章插图

孤独,是天才的宿命——《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古诗解析

文章插图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看似在漫不经心地描写眼前之物,实则却暴露出诗人惶惶的孤独感 。寥廓的天空静默无比,唯一能带来一丝生气的鸟儿却唧唧喳喳的匆忙飞去,巨大的浮云卷起,快速地掠过李白眼前,却也不愿多做停留,万物皆舍我而去 。此时此刻,李白也许想起了曾经和自己把酒言欢的朋友,如今各奔天涯,也许想起了曾经和自己耳鬓厮磨的恋人,现在云海相隔,还有自己想要倾心侍奉的君主,却如隔云端。有情之物的无情,让他心中升起了无限的孤寂之感 。
孤独,是天才的宿命——《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古诗解析

文章插图
还好,还有那自太古以来就屹立于斯的敬亭山默默地守候着我 。诗人只用了一个“看”字,就将敬亭山人格化了 “有情之物,各有所趋,避我而去 ;唯敬亭山不舍我而去,无情者反最有情乎?”此时此刻,与李白相看两不厌的却是这座亘古无语的敬亭山,以山的有情更衬托出人 的无情 。同时,李白也写出了自己怀才不遇,横遭冷落的心情 。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 。综观全诗,诗人“独”坐,“独”为意境之“独” 。所谓 “境生于象外”,此时李白面对的不是具体的“象”(山、鸟及云),而是将身心融入到境界之中 。“有境界自成高格”:鸟是鸟,山是山,云是云,这是表层的“象”;呜非鸟,云非云,山非山,这是深层的 “意” 。“景与情,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与统一”方能自成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