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侵扰山东,朱元璋派使者去日本交涉反而被杀

戚继光祖上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从龙有功,后战死于云南,为表彰其功绩,戚家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1544年戚继光的父亲去世,年仅16岁的戚继光承袭父职,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16—27岁这段时期戚继光一直负责山东海防 。山东沿海也屡有倭寇骚扰 。嘉靖三十三年,25岁的戚继光被朝廷升任为山东等处防倭署都指挥佥事 。此时的戚继光正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纪 。正如他所写下的诗句那样:“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戚继光上任后,立即对卫所进行整顿,严肃军纪,秉公执法,可谓雷厉风行 。他对这一艰巨的任务信心满怀,他自己说:“自觉二十岁上下,务索做好官,猛于进取,而其他利害劳顿,皆不屑计也 。”戚继光任在任的两年期间,山东沿海海防,成为当时沿海各省最为稳固的防线 。基于此,朝廷才将戚继光调到倭患最严重的闽、浙地区 。将他放置在更大的历史舞台,才能充分发挥他卓越的军事才华 。而在山东防倭任职期间的一些列事迹,为他后来驰骋闽、浙沿海,平定倭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倭寇兴起于元代,自元初到有明一代,其对我国沿海的骚扰,劫掠,前后持续长达300余年 。14世纪中叶,正值日本进入“南北朝”战乱时期 。一些在战争中失败的武士,逐渐沦落为“浪人”,依靠烧杀抢掠等手段谋生,这些浪人和当地专门从事走私贸易的海商相互结合,形成广为祸患的倭寇 。
但史学界对“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有所区分,活跃于十四世纪后半期的“前期倭寇”更加“货真价实”,主要由日本人构成,其间或也有一些被称之为“禾尺”、“才人”的朝鲜人 。
据《高丽史》载:“禾尺、才人不事耕种,相聚山谷诈称倭贼 。”所谓“禾尺”、“才人”实际上就是归化于高丽的女真或契丹族后裔 。但即便如此,此一时期的倭寇内部,日本人仍然是其构成的主导力量 。
与“前期倭寇”不同,活跃于十六世纪中叶的“后期倭寇”以浙江、福建、广东诸省沿海地带为主要活动舞台,进行走私贸易 。明朝嘉靖时期的倭寇成分更为复杂,期间存在大量中国籍海盗、走私集团 。大量史料显示,此一时期倭寇相比较而言,非占主导地位的并非日本人 。大部分是中国的走私海商及其追随者 。比如根据史籍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闽浙江南北广东人多从倭者 。大抵贼中多华人,真倭只十之一二 。”
很多日本倭寇都是依附于华人的海盗集团,时人郑晓在其所著《今言》中说:“倭奴藉华人为耳目,华人藉倭奴为爪牙,彼此依附,出没海岛,倏忽千里,莫可踪迹 。”
明嘉靖时期倭寇兴起的原因,与明朝的海禁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明代之初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不时与张士诚、方国珍的残部相勾结,扰乱东南沿海地区 。让朝廷十分头疼 。(及张士诚、方国珍分据东南海上,而遗孽窜岛中,两浙淮阳驿骚矣 。)
洪武二年(1369年)“倭寇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 。”朱元璋在获悉此事后,主动派使臣到日本交涉 。其在诏书中写道:“间者山东来奏,倭兵数寇海边,生离人妻子 。损害物命 。故修书特报正统之事,兼谕倭兵越海之由,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备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为寇贼,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至其国,缚其王 。”然而日方的“九州征西将军”怀良亲王在接到信后,斩杀了五名使臣,其余悉数扣押 。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一再向日本派去使者,一再被拒绝也始终克制 。“以蒙古之辙为鉴,终不加兵 。”(所谓“以蒙古之辙为鉴”指的是元朝曾多次征讨日本,均因台风袭击而失败,日本的“神风”信仰就是因此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