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行》的作者是谁?曹植的这首五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想法?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文学家,诗歌史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 。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

《君子行》的作者是谁?曹植的这首五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想法?

文章插图
这首五言诗便是与曹操、曹丕并称"建安三杰"的曹植稍显冷门的诗作,同他的名篇《洛神赋》《白马篇》《铜雀台赋》及有争议的《七步诗》等相比,似乎鲜及人知,不是那么神彩飞扬 。
其实,这首《君子行》,亦是曹植表达理想抱负的君子之作,借此表达自己愿以周公为引实现建功立业的宏伟目标 。只不过,周公是周公,曹植是曹植,时代不同,显然难以类似,只能是云泥之别了 。
为什么呢?不妨从曹植的生平说起 。
一、曹植其人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人(今安徽毫州),生于公元192年,死于公元233年,活了41岁 。
这位旷世奇才的父亲便是一代枭雄曹操,母亲是武宣卞皇后;他的亲哥哥也就是迫害他令他七步作诗、极有文学才华还继位称为魏文帝的曹丕 。
曹植小的时候,其实更得曹操宠爱,还被荐为平原侯 。灼灼其华亦被谢灵运大赞为"才高八斗":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八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誉为"一代诗宗" 。
文学批评家钟嵘更是在《诗品》中将曹植视为品第最高的诗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
王士祯将他看作与李白、苏轼并驾齐驱的"仙才",自汉魏以来二千年间独此三人而已 。
然,就是这样一位誉为"一代诗宗"的奇才,却因公元217年任性而为的"司马门事件"而失宠,当年10月父亲曹操便立了曹丕为世子 。
不注重自律的曹植仍未警醒,又于公元219年,忘了父亲严令他带兵解救被关羽围困的将军曹仁,又饮酒误事 。这次无节制地喝酒,直让他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使得曹操震怒,从此不再受到重用 。
文武全才的曹植便失去了最后的用武之地,再也未能建功立业实现其雄心壮志 。
曹操离世后,曹丕称帝,因担心曹植威胁他的帝位,便不断徏封他到京外生活,先是安乡侯,不久改封鄄城侯 。
曹丕的儿子曹叡继位后,也是表面上尊敬有加,不给曹植施展用武之地的机会及平台 。
曹植见自己终未受到重用,颇显郁郁寡欢,41岁那年最终在忧闷中病死 。死后,谥号为"思" 。又因曾受封陈王,故人们称他为陈思王 。
《君子行》的作者是谁?曹植的这首五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想法?

文章插图
二、详解《君子行》
曹植这样的人生际遇,使得他一生悲壮苍凉,便在其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吐露心声,不自禁地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情感 。
【《君子行》的作者是谁?曹植的这首五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想法?】这首五言诗《君子行》便是如此 。
第一、二句意思是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将自己置身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处境中 。其实这两句诗,曹植明面上是以"君子"作引,意在自警:君子要在祸患发生之前,考虑事先防范 。
第三、四句意思是君子要注意避嫌: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 。成语"瓜田李下"即由此而来 。
第五、六句借礼法规矩说事:嫂嫂和小叔子不能亲手递交东西,因《孟子.离娄上》有云: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长幼之间不能并肩站立或并肩行走,意思是长幼有序,尊卑应该分明 。
这一古代礼法讲究,算是陈规陋习,现多已废止 。不过,男女有别,确需注重的礼节也须遵守,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亦是必要的 。
第七、八句则是曹植的感慨:勤劳谦恭是修德的根本,要真正做到低调不张扬,内敛不露锋芒,这其实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要艰难 。
紧接着最后回句,曹植诗风一转,便想起了周公:周公到茅屋访贫问苦,在吃饭时因为很多士人到访询问,便三次停了用餐,忙着答复;洗头时,也有三次握住头发,及时中止了洗头,赶忙招待 。
周公这样的礼贤下士,这样的勤于政事,其实正是曹植表达的内核所在 。他渴望辅弼父兄,实现他的雄心壮志 。
这就是《君子行》真正要表达的本意 。
故曹植在诗中化用了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典故,巧妙地暗合了父亲曹操在《短歌行》中有名的诗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