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有什么,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二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中秋节的习俗有什么,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3.《木兰花慢》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
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
玉殿琼楼 。
虾蟆故堪浴水,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4.《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5.《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园边 。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
昨风一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 。
本报综合
中秋节的起源、习俗与文化内涵3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秋节的起源、习俗与文化内涵 。“玉露金风满桂枝 , 清光因此更华滋 。一年月色最明夜 , 千里人心共赏时 。”这是宋代林光朝的《中秋月夜》 , 这首诗真实地描写了中秋景象 。中秋节 , 又称八月十五、八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 深受国人重视 。除汉族外 , 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白族、阿昌族、布依族、毛南族、德昂族、满族、朝鲜族、高山族、土家族、蒙古族、鄂温克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都将中秋节视为重要节日 。在中华传统节日中 , 中秋节是与月亮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节日 。
“中秋”一词 , 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 , 《周礼》中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 , 但这里的中秋并无节日之意 。中秋作为节日的出现 , 是后来的事情 。目前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时间 , 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中秋节形成于唐代 。此说以张泽咸、李斌城、吴玉贵、杨琳、黄涛为代表 。我们也持唐代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宋代 , 此说以尚秉和、周一良、萧放、朱红、刘德增、熊海英为代表 。如周一良在《从中秋节看中日文化交流》一文中指出 , “中国人在唐以前以及唐代 , 根本不过中秋节” , 并从中国官方文献、敦煌书仪、笔记(如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韩鄂《岁华纪丽》)、类书(李昉编《太平御览》等)以及“显然沿袭了唐朝的典制”的日本文献(即菅原道真在892年从《六国史》中分类纂辑而成的《类聚国史》卷七三至七四的岁时部)中没有对中秋节的记载加以论证 。
一、中秋节形成于唐代
(一)中秋节在唐代已是民俗节日
如果说一个节日具有特定名称、特定空间、特定活动、特定情感 , 那么中秋节确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
首先 , 在唐代 , 中秋、八月十五已经成为特殊名称 。中秋 , 也称仲秋 , 本来是指秋季的第二个月份 , 并非专指八月十五日 , 然而在许多唐代人那里 , 中秋已经专指八月十五了 。李峤、朱庆馀、无可、马戴、张祜、李洞、潘纬、方干、栖白、薛莹、白居易、许昼、唐彦谦、裴夷直、武元衡、崔备、柳公绰、徐放、王良会、郑畋、元稹、许浑、孙纬、孙蜀等人都有针对八月十五月或八月十五情感而作的诗文 。
除了“中秋”之外 , 在唐代 , “八月十五”也是一个节日专名 。以节日所在历法中的时间指称节日 , 在我国传统社会是一种极其普遍的事情 , 甚至在今天 , 亦不鲜见 , 比如 , 在我的老家——山东定陶 , 如今依然将时在农历二月二的龙抬头节称为“二月二” , 将时在五月五日的端午节称为“五月五” , 将时在七月七日的七夕节称为“七月七” , 将时在九月九的重阳节称为“九月九” ,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