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世凯不得不放弃共和立宪?( 二 )


袁世凯转变态度
上海和议虽陷于停顿,但袁世凯与革命者私下里的联系并未中断 。革命者向袁解释,举孙为总统是为了整理革命阵营内部,并无他意,如果袁能推翻清廷,赞同共和,革命者仍愿意举袁为未来大总统,孙中山也亲口承认,如能借袁氏之手,不废刀兵推翻满清,“推功让能,自有公论” 。
在得到南方的保证之后,袁氏即一改此前模棱两可的态度,转而积极从事胁迫清廷出让统治权,清帝退位出现急转直下之势,共和的实现似乎已经遥遥在望 。不过,袁氏所要建立的“共和”与革命者的共和却并不是一回事 。1912年1月间,全国联合进行会代表张琴、李离等向袁进一呈文,建议实行“共和立宪” 。在呈文中,张琴等建议,“折衷乎英法之间,提倡帝国共和主义 。拟尊皇帝为大圣皇,宣布共和政体,召集国会,公举大统领,草拟宪法,实行共和立宪” 。
【为什么袁世凯不得不放弃共和立宪?】网络配图

不得不放弃“共和立宪”
南北双方的重要争执点是清帝的存留形式 。由于革命是建立在廉价的和平谈判基础之上,便不得不承认清廷方面之若干优待条件,其中第一条成为影响未来制度创建的关键点 。袁世凯所提出之原件是: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国民对于大清皇帝,各致其尊崇之敬礼与各国君主相等 。按照这种设计,清帝无疑就是高拱于上之“大圣皇” 。革命者则把此条修正为“清帝逊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清帝才算是真正逊位,而后中华民国之基础始立,不致有类于虚君位之嫌也 。
当然不会离京后就宁,但为求南北统一,他最终不得不接受参议院议定之调停办法,其中关键是袁以通电方式向参议院宣誓就职 。3月8日,他电传誓词于参议院 。10日,在北京行正式受任礼 。袁的宣誓,表明他最终成为与临时参议院相对应的行政机关的首领,同时也表明他最终不得不放弃了他自己的所谓“共和立宪”,接受了革命者的“共和”,中华民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