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苏东坡少年时曾反抗父母之命逃婚( 二 )


更重要的在于,王子家并非道听途说之徒,他是苏轼友人王廷老的儿子、后来成了苏辙三女婿的王浚明。王子家活了八十五岁,直到绍兴二十三年(1153)才去世 。侄女婿述说大伯丈的隐私,决不可捕风捉影 。
钟莱茵先生的所谓“苏轼多次宣布”,其实只是两次,另一次是在《与王庠书》中:
轼少时本欲逃窜山林,父兄不许,迫以婚宦,故汩没至今 。
王庠是四川荣州人,荣州离眉山仅百里之遥,二人不仅是同乡,还是“姻亲” 。王庠生于神宗熙宁七年(1074),比苏轼整整小28岁 。苏轼此信,写于晚年被贬“海嵎”之际,即60岁以后,当时王庠正值壮年,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年近不惑的大名士,要对一位后生谈及自己少年时的婚事?
网络配图
答案只有一个:王庠对苏轼早年的婚事多少知道些底细 。
苏轼在给黄庭坚的信中透出了这个消息:“有侄婿王郎,名庠,荣州人 。”(《与鲁直书》)瞧,原来这位后生也是苏轼的侄婿!联想到苏轼两番强调“为父兄所强”、“父兄不许”,这位仁“兄”应是王庠的岳父 。试想,如若王庠对长辈的隐私一无所知,苏轼偏要与他谈论此事,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由此可以断定,苏轼在娶王弗之前,还有一段婚姻 。不然的话,他的“不欲婚”、父兄“迫以婚”就无从谈起 。这是一段亲人讳言的往事,苏轼在与知情的侄婿通信中透了一点消息,另一位侄婿则在晚年将这段秘密泄露了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