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此人的骨头这么硬,连雍正都看不下去了( 二 )


此等清官,无所取于民而善良者感之,不能禁民之为非而豪强者颂之,故百姓之贤不肖者皆称之;无所取于属员而亦不能禁属员之不法,故属员之贤不肖者皆安之;大臣之子弟、亲戚犯法则姑容而不行参革,地方之强绅劣衿生事,则宽待而不加约束,故大臣绅衿皆言其和平而望其久留;甚至胥吏作奸而不能惩,盗贼肆行而不能察,故自胥吏至于盗贼,皆乐其安静而不欲其去任 。及至事务废弛,朝廷访闻,加以谴责罢斥,而地方官民人等群然叹息,以为去一清廉上司,为之称屈,此则平日模棱悦众、违道干誉之所致也 。
在他看来,那些实心任事、整饬地方的能吏,往往触犯各阶层的利益,反而矛盾丛集,“或谤其苛刻,或议其偏执,或讥其骄傲”,结果却为舆论所不容 。
这种内心成见进一步发展,就会把用人标准简单化,将清官等同于乡愿,把酷吏当成能干事 。
皇帝的喜好,很容易影响并塑造当时的官场风气 。如此下去,造成了雍正朝清官不容于世而能吏大行其道 。
2
杨名时等人被雍正点名通报的时候,雍正其实并未发现他们存在什么具体问题,只是本着他“反听舆论”的思维作出的判断:大家都说你官做得好,那肯定是你沽名邀誉得来的 。
其实,雍正点杨名时的名真的很突兀 。他此时可能并无其他深意,只是觉得杨名时名气大,就随手拿他举个例子 。
因为这位康熙朝老臣,正是雍正一手捧上仕途巅峰的 。
杨名时生于1661年,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擢升云南巡抚,已经60岁 。宦海浮沉三十年,终于当上边省大吏 。不过,这也极可能是他的官涯终点,毕竟年纪摆在那里了 。
没想到,雍正继位后,对杨名时颇为青睐,说他“向来居官任任声名甚好”,还勉励他莫移初志,不忘初心 。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杨名时居然晋升兵部尚书,仍管云南巡抚事 。同年十月,升任云贵总督,照旧兼任云南巡抚 。
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也就是雍正点名通报杨名时等人的同一个月,杨名时刚刚迎来一生仕途的巅峰 。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 。
杨名时老来官场顺遂,可见雍正待他不薄 。
杨名时是康熙朝名臣李光地的学生,一辈子以道学自励,此时已为士人领袖 。康熙曾评价说:“杨名时实好官,不徒清官也 。”
或许是这个原因,雍正继位之初,需要借重一些有影响的人物来帮助自己稳定政局 。名气很大的杨名时,被拣选中了,所以连连升官 。
在雍正点名通报杨名时之前两年,两人其实发生过一次龃龉 。杨名时题奏时无意泄漏了密折密批,雍正对他的处罚是,停止了杨名时密折奏事的权利 。
杨名时没有立马认错求情,而是等到好几个月后,才请时任云贵总督高其倬代呈了一个请安折 。雍正对他不认错的态度很不爽,但最终没拿他怎样,反而自己很憋屈地示意高其倬从中转圜,密谕高其倬说:“杨名时是一好巡抚 。但前者不许奏折,求也不求,未免自恃沽名,朕所以着他为难,亦自取之也 。朕无怪他意 。”
然后,还赐给了杨名时“端阳药锭一匣” 。
经过高其倬的点拨,杨名时这才公开承认泄漏密折的错误,恳求恢复奏折权 。
雍正这次欣然接受,给杨名时回复的朱批里还透露了一个好消息:“朕安 。你好么 。朕要用你总督,勉为之 。”
没错,雍正不仅未再怪罪杨名时,还给他升了官 。杨名时看到朱批,百感交集 。
此时的雍正,表现出了难得的肚量 。
按照两人关系的发展,后来即便雍正点了杨名时的名,杨名时向其他人一样默不作声的话,或许就不会发生这么多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