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炼境界等级划分,佛教中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 四 )


而散仙是不属于修真者这一体系的 , 他是一些修真者在渡劫不成 , 却又能保住元婴不灭 , 再通过一种特殊的方法 , 把元婴修成散仙之体 , 成就散仙 , 而散仙是修真界至高无上的存在 。修真乃逆天而行 , 所以要接受天劫之罚 , 而修散仙更为逆天 , 每隔千年 , 就要接受一次散仙之劫的考验 , 而且一次比一次凶险 , 不过每渡过一次 , 功力倍增 , 当渡过九次以后就能飞升仙界了 , 故有四劫散仙、五劫散仙等一说 。
佛教中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

佛教修炼境界等级划分,佛教中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

文章插图
佛教中的等级 , 与世俗社会的等级完全不同的 。它是以修行所达到的层次来划分的 。它的标准是以内心的烦恼的清净程度、菩提心的发心程度(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福报积累的多少程度、智慧证悟的程度来划分的 。又因佛教分大乘和小乘 , 因此分类和标准也是不同的 。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 , 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 。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 。小乘佛教认为 , 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 , 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 , 也就是四个果位 。换句话说 , 就是断一分烦恼 , 证一分真理 。
第一果为须陀洹 , 意为预流果 , 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 , 开始见到佛道 , 进入圣道之法流 。证得须陀洹果以后 , 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只会在须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 。
第二果为斯陀含 , 意为一来 , 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 , 进而断除欲界思惑 。欲界思惑共有九品 , 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 , 尚有三品没有断尽 , 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 , 故名一来 。
第三果为阿那含 , 意为不还 , 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 , 不再还来欲界受生 , 故名不还 。
第四果为阿罗汉 , 意为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 , 究竟无余 , 得不生之圣果 , 受人天供养 。
以上四个果位中 , 前三果称“阿罗汉向” , 指尚在修行阶段 , 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 , 尚需继续修行 。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 , 无需再修 , 无需再学 , 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
但是大乘佛教却不这样认为 , 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 , 视阿罗汉为“自了汉” 。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 , 最高果位是佛 , 其次是菩萨 , 然后才是罗汉 。
求解龙蛇演义里内家拳修炼等级划分
佛教修炼境界等级划分,佛教中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

文章插图
等级划分:
1.明劲:锻炼全身力量 , 然后使其集中 , 一拳激打出去 , 空气炸响 , 威势惊人 , 也就是所谓的“千金难买一声响” , 此为明劲之境 。
2.暗劲:再进一步 , 锻炼心力与皮毛 , 把背脊尾椎的重心调整到位 , 使全身筋骨外膜贯通 , 勃发暗劲 , 这就所谓的“贯通任督二脉” , 一条大脊椎上的主经络 , 就是任督二脉 , 体内的因为运动而产生的元气 , 通过毛孔 , 化作暗劲击出 。